巧用教材空白,激活学生思维 等待是种需要———记一堂语文课上的德育思辨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3期 总第4356期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3期  下一期
巧用教材空白,激活学生思维
来源: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作者:钱萍 发布日期:2011-12-13 14:57:16

     作为语文教师,可以说很多人都有过指导学生扩句的经验。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在踢球。”学生一般能写出两到三处我们就视作通过。但即便这样一个句子,仍有无数的空白:这句话中,这个孩子可能是七岁,也可能是八岁;可能是男孩,也可能是女孩;可能是白色皮肤的,也可能是黄色或黑色皮肤的;可能是金发,也可能是黑发的;当然也会是不同的国家的……总而言之,无论有多少细节的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他需要人们的想象去填补。同样,每一个文本,尤其是我们的教材,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等待着它的读者——老师和学生去填补。
     一、填补人物对话空白
     我们的课文中有好多人物对话的设计,作者匠心独运,有的写得很详细,有的却寥寥数语,饱含深意。如学习《望月》这一课时,凭借课文留下的对话“空白”,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小外甥和“我”还会对什么诗句?后文写到小外甥“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在这里,我又指导学生说话练笔,如果你是小外甥,你会有什么巧妙的回答呢?学生有的说,月亮是个爱打扮的姑娘,可是却很粗心,每天都会把头上的金银首饰弄丢,起先她觉得不好意思,就悄悄遮住自己的脸,到她把首饰全部弄丢后,她就难为情地躲在家里哭了,直到太阳哥哥又给她买了首饰她才又欢天喜地出来。也有的说,月亮是个慈祥的母亲,她怕走夜路的孩子害怕,所以总是点着明亮的灯,好让他们看清楚回家的路。这样原先仅仅是小外甥一个人的回答,变成了孩子们共同的乐趣,既突出了小外甥聪明爱幻想的形象,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二、填补故事情节空白
     有些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有些部分写得相当简单,甚至出现略去情节或跳跃情节的情形。因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围绕文章中心进行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小练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有一句:“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司马迁完成史记花费了大量时间,那么这13年他又是如何度过的呢?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情形。
     三、填补文章标点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
代表性课文有《二泉映月》,文中对阿炳在倾听二泉时的感受和琴声作了细致描写,分别用了一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两处空白。教师必须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发掘人物当时的心情和琴声的艺术美。
     四、填补思想感情空白
     在一些文章(包括诗歌)中,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腾飞想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描写屋后的腊梅的片段。我请学生边读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梅花开得早,有的说梅花是春的使者,有的说“东风第一枝”就是说要珍惜清晨的时间,也有的从中体会到了梅花的品行高洁,暗示鲁迅的为人。学生层层深入地解读文本,大大丰富了文章内涵,也深刻领会到了作者的用意。
     引导学生补充课文的空白,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者;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从而使读者的心与文本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空白,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