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及纠正方法 浅谈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及纠正方法 找准启动点,转化小学语文后进生 “怕写作文”几时休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3期 总第4356期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3期  下一期
“怕写作文”几时休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来源:海门市货隆中心小学 作者:俞溢梅 发布日期:2011-12-16 15:37:46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然而,当前农村小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久而久之,对作文产生了厌烦与畏惧心理。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面临的困境?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来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要想写作时文思泉涌、下笔成文,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作为基础。因此,我每接一个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班级里组建图书角,鼓励学生把家中的书籍都带来,共同分享阅读资源。然后设立好图书管理员,建立好班级阅读制度,设计好阅读记载本,让学生中午在校至少阅读半小时,晚上在家长的配合下再读半小时。记载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记载专页,从时间、内容等方面详细记载个人的阅读情况(包括在校阅读与在家阅读),并以此为评价依据,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当选者奖励一本新书。
     同时,我还充分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经常组织开展“阅读分享会”。分享的内容、形式等自主安排,可以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可以朗诵一篇优美的文章,也可以交流最近读了一本书的感受,甚至可以表演你阅读的一段经典的对话等。
     二、兴趣是写作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在学生班干部每次完成一篇习作后,我都要认真阅读批阅,并在优秀作品上打上不定数的五角星,以表示肯定与奖励。然后每月统计一下,按照每位孩子得到的星数,排在前五名的同学就会得到“优秀写作奖”。
其次,我组织学生班干部办好写作小报。由学生班干部共同讨论,给小报取名,每两星期出刊一次,主编每期更换一次,小报的主要内容来自于学生的优秀习作。一开始肯定有些难度,我也参与其中,和学生班干部共同出刊。熟练了以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了。当学生班干部看着自己出刊的报纸时,尤其是那些作文刊登在上面的同学,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让学生班干部享受到成功的第一步后,我又把目光放在了学生习作的投稿上。由一开始的校级到市级、省级等各级各类习作刊物。当文章被发表时,我都要很隆重地组织同学向这位孩子表示祝贺。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促进,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课堂是写作的阵地
     有了基础,有了兴趣,那接下来是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写作文。课堂,无可非议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阵地。当然,这里的课堂不仅指平时在室内上的习作指导课、讲评课等的“小课堂”,更指生活“大课堂”。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上好室内每堂习作指导课、讲评课,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写”之后,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让学生班干部留心观察生活,发现写作素材,知道该“写什么”。许多孩子的有意观察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少主动观察与发现,农村的孩子更是如此,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溪水般悄悄流失,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有了这些生活素材,学生班干部的眼睛更亮了,思维更活了,作文也就更“鲜”了。
     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的点点滴滴,虽然没有太多的大手笔,但我觉得很实用。我想,不管怎样,只要我们老师抱着一颗坚持与付出的智慧之心,善于学习、善于实践与反思,那么离学生们班干部“爱写作文”也就不远了,学生“怕写作文”的情绪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