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的点滴体会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的点滴体会 勿将传闻或虚构的故事情节作论据 幸福,随烟花一起盛开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4期 总第4364期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4期  下一期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的点滴体会
来源:扬中市兴隆中心小学 作者:顾宏网 发布日期:2011-12-27 15:29:11

     参与研究的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目前已经顺利结题了,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节课的主线、核心就是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也不尽相同。
     1.以示范性作品为驱动
     这种作品要求具有典型模仿性。一般是在学生对一个软件或一项技巧初次接触或者任务难度较大时使用,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兴趣、方法和信心。如:教学Word中的美化文档时,我首先展示做好的作品,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让他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几分钟后再叫完成任务的学生集中演示。
     2.以旧知带动新知的驱动
     以旧知带动新知的驱动指在教学中借用学生已经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如: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时,只需先让学生回忆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然后布置本课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软件之间的共性,逐渐积累经验,并最终养成探索学习的习惯。
     3.以情境性任务为驱动 
     信息技术课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本人尝试着用形象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使小学生进入情景中学习。如:学习《复制与粘贴图形》时,我结合学校环境教育的特色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一棵大树只剩下一片绿叶,就要枯死了,你能让枯树长出更多的绿叶(复制绿叶),使它复活吗?学生在这些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学习乐此不疲。 
     4.以游戏任务为驱动 
     不少家长谈“游戏”色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信息发展的反面引证。但在课堂中适时以游戏任务为驱动,既可以纠正学生们把计算机当游戏机的错误看法,又可以抓住学生的游戏心理来设计好课堂任务。
     二、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的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此时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
     3.注重小组协作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4.任务评价上要有灵活性和个性化,避免简单化。对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对未及时完成或完成质量较差的学生,一方面,如果给予充足的时间也许他们就能完成甚至完成得很好;另一方面,学生只要经过了自己的探索研究,做出了努力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就是一种收获的成功,因此要及时肯定。
     5.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俗话说:五指有长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差别很大。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将学生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如基本任务、挑战任务等,以兼顾各类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作为当今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精心设计好“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