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字与信息
理科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4期 总第4364期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4期  下一期
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来源:高邮市甘垛镇初级中学分校 作者:姚安峰 发布日期:2011-12-27 08:03:56

     中学物理学具有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新教材及新课标要求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优化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在物理课堂中是怎样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
     一、变无形为有形——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特点提高演示效果
     例如,在《浮力》的教学中,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产生就是由于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而产生的压力差。如果只是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上下表面的压力差,由于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我通过从中国中小学教学网物理库下载一动画解决了这一难题:该动画以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形象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再如讲《机械运动》时播放“地球自转、绕太阳公转及整个太阳系运动”影像;讲《惯性》时播放“小女孩脚踏香蕉皮会摔跤”的影像;讲》杠杆》时,播放“两个小孩跷跷板”等,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学生看时如临其境。还可以通过电脑播放一些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如火箭、卫星、核电站等的录像……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以后的物理内容学习准备了无尽的动力。
     二、变复杂为简单——利用电教媒体“模拟”作用提高效率
     在课堂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变复杂为简单,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例如在讲述内燃机等机械的工作原理时,如果只用挂图进行讲解,由于立体感差,又不具有连续性,学生观察到的只是这些机械在某一状态时的工作情形,很难对整个工作过程有完整的直观认识。利用精心设计的模拟投影片,在内燃机剖面图的基础上,附加可活动的活塞和进气阀的部件图,可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完整地显示出来,十分生动、直观。再如在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教学中,研究成像规律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u>2f、u=2f、2f>u>f、u=f、u<f的几个固定点中的一个或两个,再让学生做实验,学生先在光具座上做这几个点的实验,然后在连续移动物体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移动的速度与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步的,所以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做一张能连续动作、演示成像规律的投影片,适时地放在投影仪上进行“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有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三、变单次为反复——利用电教媒体“复现”功能提高效益
     有的实验在教学中做了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在复习时由于时间的延长而忘记或记不太清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实验是不适宜重复做的,尤其是在复习课时更不可能把平时教学时的演示实验都重做一遍。这时,利用电教媒体的“复现”优势就可以达到复习的目的,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果。利用录像的方法把一些实验“复现”出来,教师还可以边讲边分析。例如液体的沸点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随压强的减小而降低的实验,就可以利用摄像的方法把实验过程制成教学参考片,在复习时放录像来达到复习实验的目的,以利用提高复习课的效果。这样的实验很多:如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强度(或小灯泡的亮度)的实验、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实验、天平各部分名称和调节、使用方法实验……都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复现”特点进行教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