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生活化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4期 总第4364期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4期  下一期
习作教学生活化
来源:姜堰市梁徐中心小学 作者:宋元江 发布日期:2011-12-27 08:20:11

     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方可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的习作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一、细心观察,让作文走向生活
     农村具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就能自觉地从校内外沸腾的生活海洋中去体验与感悟,让多彩的生活进入学生各自的习作,真正实现习作内容生活化。并通过写日记、写片断等形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并在构思导练中达到用笔说话的朴实境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习作来源于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其实,学生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果鼓励他们体验并自由表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放开种种束缚,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人,作文就一定会有事可叙、有话可说、内容充实、事例具体。
     2.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生写一种植物时,就先让学生复习《夹竹桃》,重点把握作者的两种观察方法: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学生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观察后写下来。
     3.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习作
     从生活入手,还习作以灵魂;从兴趣入手,还作文以情趣。让学生觉得习作和读书、游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平时注意创设交际情境,以活动促行动、以体验促发展,激活学生写作欲望。
     (1)开展少先队活动。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我让学生写诗歌赞美祖国,收集资料介绍建党90周年以来的成就,讲爱国故事等。最后让学生自主拟题,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之成为学生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来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设兴趣小组。每次活动之前,教师如能做到结合当前阅读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观察活动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习作技巧,把兴趣小组活动与习作教学融会贯通,活动的效果将更加突显。
     二、倾吐内心,让作文作用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要唤起学生的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有了生活做基础,学生就不会对着习作题发愁,觉得无米下锅了,也就能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内容充实的习作。
     1.引导生活思路,让学生易于表达 
     如写暑假的一件事,这是一个旧话题。如果以《记暑假里的一件事》给学生命题,要求学生做到写的事情要有意义,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学生往往望题生畏,不知从何处下手。相反,不给学生命题,让学生自拟题目,教师只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暑假的生活。用组织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打开习作的思路:“愉快的暑假生活过去了你一定有告诉别人的……”这样学生就会畅所欲言,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2.指导生活观察,让学生善于表达 
     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从寻常中见精神。如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可教给学生从形状、颜色、味道、吃法等多角度观察,边看边想,边看边记。这样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才会有所发现。
     3.积累生活素材,让学生勤于表达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要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叙述一件事,可以描写一个人物,可以记录一个场景,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并采用晨会、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见闻。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学生习作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兴趣盎然而不是枯燥的,只有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习作才能具有真实的生活气息,才具有独特的个性色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