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唱三叹”的朗读指导 感悟生活———作文教学初探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5期 总第4379期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5期  下一期
浅谈“一唱三叹”的朗读指导
来源:兴化市陶庄中心校 作者:周莹兰 发布日期:2012-02-07 10:55:55

     在众多的朗读指导形式中,我最欣赏的是“一唱三叹”,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抓住重点语句反复读。但纵观时下小学语文课堂,对重点段落语句只是变着花样读,学生的兴趣没有变浓,感受没有加深,情感没有升华,看似精彩,实则无效。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达到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呢?
     一、突出不同的意思去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以及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一位老师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把最后一句“吃水不忘挖井人”定为朗读的重点。老师教完课文后,问学生:“如果你是这位老乡,告诉别人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不忘挖井人,该怎么读?”学生一下子突出了“吃水”。老师又问:“告诉别人你忘不了谁,又该怎么读?”学生突出了“挖井人”。老师再问:“如果你过不了多久,就会把这事忘了,你该怎么读?”学生又突出了“不忘”。学生由于每读一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读得兴致勃勃,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到了训练,同时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这就是一唱三叹的效果。
     二、设置不同的情境去读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便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去理解教材,使得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位老师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全文描写护士长叶欣语言的只有“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寥寥八个字。教师敏感地抓住了这一句话,反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老师说:“一位年长的护士正在给病人吸痰,叶欣走来,轻轻地说——”学生接读。老师继续创设情境引读:“叶欣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眼看就要累垮了,大伙儿说什么也不让她做了,这时叶欣斩钉截铁地说——”学生读得非常动情,非常坚定。就这样,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了提升,叶欣的形象得到了丰满。这就是一唱三叹的魅力。
     三、面对不同的对象去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很不愿意对同一个人重复说两遍,但倘若是对不同的人说,即使对几十个人说,他都会始终保持新鲜感,这给我们语文教学的启示就是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象去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记忆。
     一位教师教学《掌声》一课,最后一段议论显然是文章的中心,应熟记于心。这位老师设计得非常巧妙。她在教完文章故事部分后,播放了一段掌声视频,然后自己动情地把这一段朗读了一遍。之后她说:“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句话告诉给自己的亲人,读!”男生读。她接着说:“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句话告诉自己身边的朋友,读!”女生读。最后她又说:“同学们,让我们把这句话送给自己,并牢记在心里,读!”学生齐读。如此循环复沓,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掌声的重要意义。这就是一唱三叹的境界。
     四、品味不同的段落去读
     由于作者在组织材料时是有一定顺序的,比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等,而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又是围绕中心来选材的,毋庸置疑,中心句应作为我们朗读教学的重点。在每教完一个内容后,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情也一定会层层递进,直至达到高潮。
     记得一位老师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该老师教后让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平淡,因为学生还没了解柳树。接着品读完柳树的外形后,又让学生读,学生的声音有所变化,但敬畏之情仍不明显。当老师带领学生去经历柳树在高原上遭受的一次次摧毁后,又让学生读,由于学生充分感受了柳树的毅力与坚韧,声音里充满了敬畏,读得撼人心魄。同一句话前后几次的朗读,彰显了学生内心情感孕育到迸发的过程。这就是一唱三叹的神奇。
     总之,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要精心设计好自己的导读语,这导语既要真实自然,又要能煽人入情。精妙的导读语来自于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细读程度,来自于自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只要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一唱三叹的朗读指导策略,语文课堂必将大放异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