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少讲多学 细心呵护,让每一朵花儿美丽绽放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5期 总第4379期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5期  下一期
细节决定成败
来源:如东县双甸镇初级中学 作者:王芳 发布日期:2012-02-07 13:59:32

     ———“南通市李凤名师工作室语文学科基地活动”观感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
     所谓教学细节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生成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处理得好,就是灵动的创造,课堂会因此而魅力无穷;处理得不好,则是大大的败笔,课堂也因此而黯然失色。
     试撷取本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六个细节评点如下,一家之言,与教者商榷,盼方家雅正:
     莫松飞老师之《蔚蓝的王国》课堂细节
     细节一:
     (学生自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后交流)
     生:“我只看到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海面上闪烁着金鳞似的细浪”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大海的美丽。
     师:对,运用了比喻。你能说得更详细点儿吗?
     生一时无语。
     师:你看,为什么是像“金鳞”呢?(重读“金”字)
     生:我知道了,因为有太阳。
     师:非常好!那么细浪呢?说明什么?
     生:说明有微风拂过海面。
     师:说得真好。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下微风中海面上波光粼粼的美景。现在是不是比原来详细多了?
     点评:
     这里教者针对课堂生成的内容及时加以点拨和引领,静默的文本顿时有了温度有了活力。这样的语言品味才是有效的,因为这个细节中学生是有所悟有所得的。
     细节二:
     师:全文表现的不止是对蔚蓝王国的向往、热爱,更有深深的依恋和淡淡的忧伤。现在我们小组合作,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这种忧伤。
     指名三个小组齐读。
     (齐读时不够整齐,快的慢的相互干扰,影响了情感体验。有一个组比较整齐,但音调高低缓急趋同,缺乏情感。)
     点评:
     此处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应该是个性化的,故而不宜安排齐读。加上是借班上课,师生间缺少磨合,更加难以达成通过齐读体验情感的目的。而且对农村学生来讲,朗读是个难点,尤其是散文诗的朗读,故可适当安排范读。
曾经听过特级教师朱震国的展示课《“差不多”先生传》,朱老师用极富表现力的幽默滑稽的朗读和他那同样丰富的肢体语言,将作者倾注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诙谐讽刺轻松地移植进了学生的心坎里。尤其是最后一段,一以贯之的幽默诙谐的腔调至此陡然而变得庄重严肃深沉,一场闹剧也因此而成了一场极具震撼力的正剧。
     孙云云老师之《生命与和平相爱》课堂细节
     细节三:
     (最后一环“对话心灵”,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任选其一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应该向犹太民族学习什么?
     今天,我们应该向戴维学习什么?
     (学生的回答多停留在语言能力、创造力、智慧等肤浅的层面,而未能触及犹太民族热爱生命追求和平的理想。)
     点评:
     这个环节放在一节课的总结阶段,其宗旨应该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旨,从而得到灵魂的升华。可惜的是只有生本对话,而无师本、师生、生生对话,即缺少点拨、提升和碰撞,学生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肤浅的表层,未能体现学完文本之后的收获和得益。故而变成了蛇足。
     林来建老师之《台阶》课堂细节
     细节四:
     教者采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父爱”名言,并由朱自清的《背影》带出关键词“父爱”,以此导入新课——走进《台阶》,体验另一份父爱。
     点评:
     本课中的父亲是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这一点显然不同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这一角色。故而,以“父爱”开篇似乎不妥。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导入,不能只是为了导入,或是为了煽情,更必须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细节五:
     “感悟人物”环节。提问:本文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答出了“赞美”之后一时语塞,教者指着板书的“卑微、青春、心血”等词诱导学生得出了“同情”,继而投影小结,带出第三点“对改变农村面貌寄予希望”,引申到“三农”问题。
     点评:
     李凤老师说,所谓“无痕”,就是学生第一。而“感悟”更是个性化的体验,所以要避免包办代替或是拔苗助长。事实上,学生完全能从字里行间悟到作者深藏着的情感。至于教者最后提到的一点——“对改变农村面貌寄予希望”,单纯从文本中是难以发掘的,故而不宜过多纠缠。
     细节六:
     “心灵飘絮”环节。教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我的父亲》并声情并茂地朗诵全文。
     点评:
     能以教者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拓展链接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也能像课文一样选取一个类似“台阶”一样的较小的切入点去组织材料,情节会更集中,形象会更典型,情感也会更感人。而且,这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读写同步的训练,利于学以致用。
     古人云:知易行难。作为当事人,我们往往苦于缺少大师们所特有的教学机智,难以及时准确地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每一个“有效”细节。
     大师们的成功之根本在于他们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厚积方能薄发,我们只有读书读书多读书,实践实践再实践,反思反思更反思,方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机智,使自己的课堂教育无痕,润物无声,魅力无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