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学校融合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特教学校融合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训练手记 浅谈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5期 总第4379期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5期  下一期
特教学校融合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作者:苗云 发布日期:2012-02-07 14:33:34

     前几天,有幸拜读了方俊明先生写的《特殊儿童早期融合教育》一书,读后心潮澎湃。融合教育究竟是什么?它们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它在江苏省苏北一所农村特教学校(笔者的工作单位)开办了五年后的现状是什么?学校之痛,痛在何处?学生之幸,幸在何处?它会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一、对融合教育理论的肤浅认识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提供身心障碍儿童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
     融合教育思想是在回归主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融合教育并非回归主流的自然延伸。融合教育是家长、教育者及社区工作者发起的运动,它是求创设以接纳、归属、社区感为基础的学校或其它社会教育机构。融合是指学校应该毫无疑问地满足社区内所有儿童的学习需要,而不管他们的能力或障碍的程度如何。从上面众多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融合很模糊,与其说融合教育是一个准确的教育学术语,倒不如说它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价值追求,亦或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潮。
     二、五年融合教育的实验研究
     1.体制情况:学校于2003年9月在现有校长室、下设教科室、总务处、小学部、中学部、盲部、幼儿康复部的基础上新成立融合教育部,部门对外称作:徐州市英才双语学校。全部门教师共有21人,学生共有106人,其中正常儿童50人,听障儿童56人。师资来源:从本校其它部门抽调的优秀教师,其中特教专业毕业教师教听障班(或称康复后续班),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教正常班(或称健听班),现有双轨1~5年级共10个班,每年级聋健班各1个,正常班学生来自周边村庄,听障班学生大部分来自我校幼儿康复部。
     2.学校按徐州市一类小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融合部,每周实行双休日,教材使用苏教版教材,每学期考试使用市云龙区统一试卷。中午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晚上正常班学生回家,听障班学生在学校住宿。学校配有专职生活教师男女各2人。
     3.平时各种部门活动如少先队活动、春游活动,融合部单独进行。运动会时和小学部同学一起按年龄段参加校级运动会。如果遇到评选先进教师、先进学生等评比,学校会分配一定名额给融合部。
     三、融合教育留给我们的思考
     著名的融合教育的倡导者W.Stain Back认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应该“重新组合、建构”,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以满足所有儿童的学习需要。基于这种思考,我们于2006年将二年级两个班的孩子真正融合在一个班级中进行教学,在一个班级实现生理性整合和社会性整合相统一。学期初制定了详细的融合计划,但开始实施时,便遭到了健听学生家长的反对,认为他们的孩子会在课堂上受到耽误。反之,聋童家长积极拥护,认为自己的孩子终于和健全儿童同在一片蓝天下了。这样坚持改革了一年,教师既有教普小的经验,又有聋校课堂经验,潜心教学,期终考试健听学生成绩优异,均分在93.6分。但是,聋童却在同一张试卷中打了败仗,均分在62.5分。导致在第二年的招生工作中,许多家长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持怀疑态度。
     融合是一种价值倾向,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特殊儿童安置于普通教室,它更强调给予学生平等参与所有学校活动的机会。举例国旗下讲话这一活动,一般由一名健听儿童朗读,一名听障儿童手语翻译,这些融合教育部的儿童,既可以聆听到优美的声音,又可以看到通顺的手语,实效性很强。另一种形式是一名盲生读盲文,一名听障儿童手语翻译(有时手语速度较慢,达到同步有难度),融合部的同学既可以听,又可以看。笔者倒认为我们的融合教育是健听去融合听障,而非听障去融合健听。
     融合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和一种信仰系统,不科学的鉴定与障碍类别划分导致融合教育计划效率低下。学校融合部招生8~12岁聋儿入学与小学部招生范围重复。每年融合部可以招收到本校幼儿康复部毕业中的大部分,但不完全是按听力、语言、康复成果招收的;有的家庭条件差的,虽有听力,但家长不支持上融合部。有的听力差,家庭条件好,却争着入融合部,导致融合部教育计划效率低下。
     融合教育下的听障学生亲健听儿童、疏学手语学生(即学校小学部、中学部)怎么办呢?经过几年的努力,融合儿童和健听儿童同在一个部门中成长,每天进行着生理性整合和社会性整合,加上学校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融合儿童越来越愿意和健听儿童交往,但不再喜欢和小学部、中学部听障儿童交往,有时还会因一件小事而发生群体争执事件。这样融合教育下的听障儿童即将形成界于手语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之间的第三者,符合科学吗?合适吗?笔者愿意同各位专家同仁共同探讨。
     五年多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一直在探索场所融合、社会融合、功能融合的大融合教育之路。改革之路,学校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既有缺少师资、资金的痛苦,又有学生家长期盼、责备的痛苦。改革之路,享受融合教育的听障儿童却十分幸运,他们享受着优质的教育,他们生活得更加健康,更加阳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