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自学数学”的策略 简简单单教语文———谈新课程实践中教学行为的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5期 总第4379期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5期  下一期
简简单单教语文———谈新课程实践中教学行为的反思
来源:溧阳市前马小学 作者:朱香萍 发布日期:2012-02-07 14:52:55

     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许多教师把课标中倡导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让人感到一种全新的气息。
     然而,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课标领悟不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情感道德课,造成语文课程目标的泛化,从而失去“语文味”,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出现几个误区。
     一、表演的频繁
     表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适合学生表演。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真切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能力。
     一位老师在执教《哈尔威船长》时,让学生表演哈克尔船长在舰桥上的最后一个场面。学生兴致盎然,搬上了凳子做船,场景很是热闹。可是在这热闹背后,我不禁有点担心,且不说学生的安全令人担心,而且六年级学生对这个场景已经能想象也能感受和思考,表演既费时又费力,这简直是弄巧成拙。不仅没给教学增色,反而耽误教学时间。
     二、解读的混淆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树立起了教师、学生、作者平等的观念,让学生和作者通过作品进行平等的对话,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观感受,主张学生要读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仅就这一方面来考察目前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存在三种不同的阅读教学主张,即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对文本不完全的多元解读。目前主张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多元解读脱离文本,多元解读缺乏价值引领,导致出现误读现象。不分文章类型、不分教学实际,将三种解读方式混为一谈,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这会给阅读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很显然,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多元解读理论本身的问题,更不能因此而怀疑多元阐释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三、多媒体的滥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教师充当领路人及指导者的角色,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有这样一节公开课,上课伊始,师生汇报课下搜集的资料。3名学生汇报后,老师用课件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仅导入这一个环节就用了13分钟。接着,又用课件出示课文录音、画面;出示讨论题让学生讨论;出示背景资料指名学生读等等,全是多媒体出示。整节课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等反馈信息被忽视,一张张幻灯片在学生眼前一晃而过,加之纷繁的动画效果,看似热热闹闹、生动形象,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却很少。
      四、评价的单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可是,有的在教学实践中,评价却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其实,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应细化。“太好了!”好在哪里?是语言表达清楚,还是对问题分析得透彻?其次,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使用。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对处于优势的、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最后,当学生答错时,应及时指出、纠正。《新课程》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些,“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使他容易接受。
     新课标的实施确实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