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中的故事 苦涩的根甜蜜的果 建构三种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5期 总第4379期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5期  下一期
苦涩的根甜蜜的果
来源:南京市浦口区城东小学 作者:陈燕琴 发布日期:2012-02-07 15:08:57

     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而教师是振兴教育的希望。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那么新形势下的教师在教坛路上,如何与孩子分享成长的快乐,智慧的愉悦,边行边思,记录人生,书写人生呢?
     一、高超的口才
     教师是舌耕者,是文化的传播者。说话时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新课标也提出,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一位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一位语文教师所说的语言不能做到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也是不可原谅的。课堂上,如果一位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上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口若悬河、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震撼学生的心灵。一位有素质的优秀教师,她的语言准确、简练、精美,字字句句,条理严密,逻辑性强。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这样长期的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二、高尚的品德
     “德者,师之帅也。”要想在学生中建立崇高的威信,教师必须是一个正直、诚恳、公正的人。真心做人,诚心帮人,公平待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亲切关怀。像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所说的那样:“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和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可讥笑学生,以鼓励夸奖为主。”淘气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不要发脾气。站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得到学生的佩服。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种不好庄稼的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什么样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三、高深的学问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越来越聪慧且见多识广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应对?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与孩子共同成长。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常流常满,不致枯竭。也就是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积累渊博的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无所不晓。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为了不断充实自己,她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展开学习竞赛。经过几年的努力,她和学生共同背诵了唐诗、宋词、元曲数百首以及许多名家名篇,汇报课上,孩子们即兴创作的诗词,令专家翘首称赞。窦老师也因此为自己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赢得了孩子们的敬重和喜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知识丰富的教师讲课,好像直接诉注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他不是把真理当成说教,而是跟学生一起讨论,向学生提供他们思考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一种默契,双方的思想能水乳交融。”
     四、高明的教法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能胜任教学,这只是掌握的材料,材料多固然好,但还要求有极大的技巧来合理运用这些材料,以便把知识传授给别人。”善教者乐教者授之以“渔”,善学乐学者何愁无“鱼”。
     1.教之以情。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
     2.授之以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爱是最好的老师。
     3.胸中有书。重点、难点、疑点、大纲。
     4.目中有人。一位教育家说过:“老师应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偏爱优生,歧视差生,忽视中间生,都不是完美的教育。
     教书犹如一枚苦涩的根,但却能结出甜蜜的果。育人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困难和苦涩是注定的,但在悬崖边挽救一个险失足的孩子,或把一个由潜质的学生培养成英才,便是最后甜蜜的果了。让我们携起手来,向着这个光荣、伟大而崇高的职业拼搏下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