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信息技术,让学生与诗歌琴瑟和鸣 生生互评:用心灵温暖心灵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5期 总第4379期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5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让学生与诗歌琴瑟和鸣
来源:溧阳市前马小学 作者:杨琴华 发布日期:2012-02-07 15:18:32

     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灿烂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歌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韵味悠长的吟诵中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因而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传统的诗歌教学,只是一味地强调死记硬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怎样让小学生在短短的诗歌中既能悟到境,又能悟到情?于是,信息技术走进了诗歌的王国,学生则在这个王国里自由徜徉。
     一、信息技术让诗词更易懂
     古诗文的语言精炼、含蓄优美,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廖廖数语,将诗人身在异乡,孤单、寂寞,思念家人的情感表露无疑。但由于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久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很难体会到古诗文的意境美。如果借助多媒体再现诗人创作诗句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再适时引导,诗句、情感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受,那么教学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又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则可以恰当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引导学生观看动态画面,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二、信息技术让诗情更动人
     在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流淌着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如何让学生穿越时光的隧道,和诗人同呼吸?我巧妙借用了多媒体。
     在教学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我用一个CAI课件,道破诗人的爱恨情愁。课件一开始,就用大屏幕投影出一幅画面:塞外大漠上,漫天鹅毛大雪伴着呼呼北风几乎扑面而来,把“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景象由远而近推到学生面前,它犹如一幅雄壮的水墨山水画,营造出凄凉、落寞感伤的氛围,很好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而接下来又一张“千树万树梨花开”特写的幻灯片,犹如一股“春风”,一扫前两句的凄凉之象、颓废之气,借奇景来突出天气的奇寒,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唐代戍边将士的艰辛。紧接着,屏幕出现一段文字材料,介绍盛唐边塞诗及诗人,作者生平及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诗有了感性认识之后,紧接着就播放一段配乐诗文朗诵。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就有了一幅画,一首诗,以及诗人一般柔柔、凄凄的情绪。
     三、信息技术让诗意更浓郁
     我们知道,在古代,诗词都是用于吟唱的歌词,其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平仄的搭配以及韵脚的合辙使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能让人感受到其中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别致的节奏美。当学生听到课件中播音员那雄浑有力、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激情朗读时,很快就会引起听觉上的共鸣,此时,很多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朗读,教师再因势利导,教学生把轻重音和停顿标出来再跟着练读,重复几次,使学生的听觉受到一种良性的刺激,既可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较快进入作者的情感领域,接受情感的熏陶。朗读环节结束后,我再播放几个画面进行课文讲解:一个画面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将酒桌上将军与武判官频频交杯、殷勤话别的画面再现于学生面前,学生甚至想象出他们话别的语言。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奇寒”环境下依依惜别的“奇情”。最后一个画面是“轮台东门送君去”:将军孤身一人骑在马背上,惆伥地望着雪地上马蹄的痕迹,久久不忍离去……画面结束后,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同时也为诗中所描绘的戍边将士的艰苦慨叹不已,更被他们的爱国激情所感染。 
     诗歌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如何避免这种“缺少”呢?利用多媒体平台,尽量给学生创造诗的意境,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直观的基础上全方位去感悟丰蕴含蓄的诗歌意象,品味凝练隽永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琴瑟和鸣。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