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转换的探索 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转换的探索 科技教师应具备的五个素养 善用现代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6期 总第4387期 2012年02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6期  下一期
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转换的探索
来源:新沂市马陵山镇中心小学 作者:朱须坤 发布日期:2012-02-21 16:20:49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操作,这个问题目前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作为一名在基层从事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必须“沉下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让学生“动起来”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一、教师沉下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课前的沉下去
     (l)多层次认识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有差异的个体实际,了解学生个别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情感、兴趣、动机等。多层次了解学生的办法可以是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交谈、座谈,或出问卷及预习题等方式进行了解。
     (2)双轨道设计备课。教师的备课,要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设计双轨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
     2.课上的沉下去
     (1)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总是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抑制了学生间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掘。老师必须转换角色,形式上可以将学生改为多种组合的小组形式。或发现、总结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或发现学生普遍感到不能解决的难题,为教师的“点”“导”作好准备。这样就缩短了教师同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成了学生可感、可亲、可信、可依的学习伙伴。
     (2)教师要用对知识的渴求及获取知识后的满足之情来感染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情感要投入,首先要投入到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中去。同时,教师的情感要善于同学生的学习情感相融合,并用积极的情绪感染诱导学生,这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智慧的需要,学生情感智慧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积极情感的影响与培养。
     (3)改革教法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包办代替得多,讲得多,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自学尝试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即使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操作中也往往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到“放”。只有“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容地学,有课堂思考的余地,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放”才能有效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师的“扶”,要“扶”在方法、难点上,“扶”在对少数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同学上,只有在缩短少数后进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差距后进行的集体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二、学生动起来,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学生“动起来”不是指少数几个学生的“动”,而是指学生群体参与的“动”。
     1.在“动”中学会求知。课前指导学生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能学懂的内容解决在课前,同时,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自学的意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课堂上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在自动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尽享学习成功的喜悦中,求知之情、探索之志得到激发与升华。
     2.在“动”中学会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要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的“互动”。小组学习是其很重要的形式。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观点渐趋完善,使认识不断深化。小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
     3.在“动”中学会评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评价,并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在小组的交流中能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而且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而学会评价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前提。
     总之,课堂的“动”起来必然带来课堂的“活”起来,与其说是课的“活”,不如说是人的“活”,不仅是学生学习形式的“活”,更是学生内在精神的“活”。这种以激活学生学习意识的“活”必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向社会,从现在走向未来。而这正是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思想体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