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 更新观念,变教学为导学
要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就必须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来对待。以往那种注入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语文成绩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科学引导,引导学生找准学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要破除急于求成,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有收益,提高素养。
二、 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去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之母。”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采用语言激趣,设置悬念,情景表演,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等教学方法,做好导向作用,让学生探究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如教学《猴子种树》一课,在学生学习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以后,请四位学生分别表演猴子、乌鸦、喜鹊、杜鹃,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学生通过表演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表演中也体会到故事的思想内涵,在富有情趣的课堂中主动学习。
三、 教给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引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学,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 教学《揠苗助长》和《郑人买履》这两则寓言故事时,第一则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第二则放手让学生用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去学习。教学《揠苗助长》时我按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先提出“那个种田人想干什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
第二步让学生了解文章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说出了“按想法、做法、结果”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第三步进一步讨论:“他想帮助禾苗生长并不错,为什么禾苗枯死了?他错在哪儿?”从而理解了寓意。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这则寓言的方法:了解故事内容——理清记叙顺序——找出错在哪儿,明白寓言的寓意。在教学《郑人买履》时,我放手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自主学习,学生学得很轻松,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 搭建平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更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这样,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更多了。
另外,我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制作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诗歌朗诵、词语接龙、口语交际课等,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练习,多活动,增长知识,开拓知识视野的平台,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