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巧用教材,搭建低年级学生写话的桥梁 学习方式和算法多样化的和谐统一
10版: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6期 总第186期 2010年01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6期  下一期
巧用教材,搭建低年级学生写话的桥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 范凤燕 吴爱华 发布日期:2010-01-21 16:56:18

  小学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会用语言来抒发情感,更要学着用手中的笔来描绘精彩的世界。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的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写话呢?
       一、顺水推舟,续写故事
      现行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尤其是童话故事,是没有固定结局的。而学生对童话故事尤感兴趣,对于一些没有结尾的故事又特有好奇心,爱追根究底。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类教材,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续编故事,给故事加个结尾。如《狼和小羊》一文,结尾“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一个省略号,省略了多种结果的发生,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个省略号,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儿用省略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我马上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自己或者结合他人的精彩发言记录下来,孩子们迅速动起笔,个个脸上神采飞扬,已无往日写话时的愁云密布了。
       二、峰回路转,巧妙链接
       教材中,有的课文虽然已有了结局,但这类事有可能会再次发生,结局又会是怎样,谁也无法确定。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类教材来引导孩子发挥他们那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情节链接。如《狐狸和乌鸦》,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当乌鸦被狐狸骗走了嘴里的肉后,心里一直很气愤。没过多久,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站在树枝上。狐狸又出来找食物吃了,抬头看见了乌鸦嘴里的肉。这时……老师提出问题:“这时候乌鸦又会怎么想,怎么做?狐狸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写道:
       狐狸馋得口水直流。于是,他又故伎重施,可是乌鸦不上当了。他见旧招不行,就开始动脑筋,想其他的办法。他想呀,想呀……嗯,有了。“你这只丑乌鸦,真是天下第一丑。你的嗓音真难听,也可算是天下第一难听了。怎么还有脸出来见人哪!”乌鸦听了,气得直跺脚:“你……”刚开口想骂狐狸。谁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逃走了。
         三、依芦画瓢,仿写课文
         教材中有许多诗歌,语言美、情趣美、意境美、情感美,假如我们的写话教学能适时适情地引入诗歌,让诗在琅琅书声中,在师生会心的微笑里自由地翩飞,轻盈地曼舞,那么我们的写话教学将会迸发出生命的色彩,轻扬着文学的美感,散发出芬芳的魅力;假如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浸润在浓浓的诗情诗韵中,那么他们对生活将会多一份发现与感悟,他们对人生将会多一份坦然与从容。他们的心灵是放飞的、自由的;他们的想象是热情的、奔放的;他们的情感是丰富的、纯洁的……于是,你会发现,诗是一个多么曼妙的精灵,她能让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写话教学变得灵动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诗歌让孩子进行仿写。
         四、见缝插针,巧补空白
         有些教材由于篇幅字数问题,所以将一些故事情节写得简洁,只用一句话概括描述,但其实其中隐藏着许多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进行补白。如《大禹治水》一文中:“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文中用“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四个词把大禹在查看水流和地形中所遇到的困难概括了。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大禹遇到的困难怎是这四个词能概括得了的呢?所以,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进行补白。同时在补白时考虑到孩子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我设计以下写话的句式,给孩子作好铺垫:     (天气),他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    (自然灾害),他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    (自身因素或其他),他还是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这样一来,孩子思维的火花也就会不断地迸发出来。
        五、画龙点睛,慧写插图
        翻开低年级语文课本,一幅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插图让人赏心悦目,一篇篇充满童趣、可读性很强的课文又会让人手不释卷。教材是许多专家学者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座矿山,等待着老师们在此深挖细掘,掘出情趣,掘出内涵,掘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其实,每一篇课文的选用,都有编者一定的用意。每一个欣赏它的人,也会有不同角度的感受和体会。我认为,它不光光是我们传授语文知识的凭借,更是培养孩子写话能力的最好参照。如果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好好思考、研究,巧妙运用教材,为学生搭建写话的桥梁,学生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解决写话这个难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