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四年级 作文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发展 创造性思维激活数学课堂
12版:教学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6期 总第186期 2010年01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6期  下一期
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四年级 作文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 章丽华 发布日期:2010-01-21 17:15:40

  最近对四年级作文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作文教学的现状,引起老师们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会为作文教学感到苦恼和困惑。本次调查想给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提供一个思考、研磨的空间,搭建一个探索、研究的平台,同时也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值得深究的“思考题”。下面叙述此次作文教学的调查和分析。
一、 本次作文教学调查的命题
内容: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她悄无声息,犹如涓涓细流,滋润我们成长,你的母亲一定也是这样的吧!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捕捉生活点滴,选择母亲爱你的一个真情故事写下来。
习作要求:1. 捕捉生活点滴,选择母亲爱你的一个真情故事写下来。2. 可以在文中用上歌颂母爱的名言、诗句,使你的文章更精彩。3.题目自拟,字数为350左右。
命题简析:不难看出,“一件事”限定了写作的量,“真情故事”明确了叙事的“感情真挚”。本次作文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四年级语文教材13课《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记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大都会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母亲对自己的爱,练习写一些赞美母亲的话语。有了文字积累的基础,再加上孩子每天都在母亲的呵护、关爱下生活,应该是有素材可写的。这样贴近生活、开放的作文要求,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的表现。
二、 本次作文教学调查总体情况
评分标准:分五个等级:A类文、B类文、C类文、D类文、E类文。
阅卷方式:每张试卷有两位老师分别打等第,并请专门的老师综合评定每张试卷的等第,如发现两位老师所打的等第不统一,便再请这两位老师审阅,得出一个统一的等第。
试卷统计情况:在有效调查的565份作文中,A类86份,占19%;B类248份,占43%;C类166份,占34%;D类23份,占4.6%;E类只有一个特殊学生。
从卷面上反映的整体情况看,学生的习作基本能按照习作要求进行写作,能够认真审题,准确领会题意,明确写作要求。围绕题目,四年级学生在写清一件事的基础上能够注意细节描写,如人物神态、语言、心理等;能根据要求用上歌颂母爱的名言、诗句;也能在叙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除了个体的因素外,总体上达到了四年级的训练要求。
三、 调查发现存在问题
1. 不少学生语言枯燥直白,毫无张力,缺乏童真童趣,学生口语化的现象比较严重。2. 叙事过程中,抓住语言描写的多,且罗嗦不简洁,抓住其它细节(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少。3. 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的现象较多,部分学生的用词用句不准确;选择的“一件事”没能具体写,有的学生采用了简单罗列几件事的现象。4. 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足,语感底子薄。5. 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和对信息的搜集应用还较欠缺,所选材料相对集中。如生病住院妈妈精心照顾、下雨天妈妈来送雨伞之类的事,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积累。6.部分学生作文中的插曲影响了主旋律,真正唱主题曲时已到了尾声。如花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掉在河里,文章的最后几句话才写到了妈妈,用一根绳子把我救了上来。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不多,教师容易忽视文本中对学生作文的范例作用。
二是作文课教学,教师几乎主导了学生作文全过程。命题阶级:教师讲解作文要求和写作方法,偏重于“如何确定中心、如何选择材料、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等写作技巧的指导;训练阶段: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老师要求完成习作。批阅阶段:教师在学生文中、文后写批语,工作量大,学生不能自主参与,收效甚微。讲评阶段:教师习惯读一两篇例文讲评,数量少,不直观,不细致。所以作文课教学就教师而言是付出多,收效却不尽人意。
三是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不够。学生习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材料,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可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轻视对材料积累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作文的“材”源匮乏,无从下笔。
四是学生阅读量不足,语言匮乏。语文教师敬重语文课本,反复讲解、机械抄写,占用了学生很多学习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摆到重要的位置,所谓见多识广,学生的视野不开阔,语文知识的储备有限,故表达就困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