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的“天性”出发激发学习的兴趣 乐在其中,乐以“忘”学 挫折教育的几点浅见
14版: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6期 总第186期 2010年01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6期  下一期
乐在其中,乐以“忘”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靖江市生祠中心小学 季 勇 发布日期:2010-01-22 08:15:39

        学的最高境界是乐,乐以忘忧,乐在其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对小学生来说,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持久性较差,意志力尚不够坚定,学习目的性仍不够明确,要达到以学为乐,恐是难事。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既然不能从思想上让小学生以学为乐,何不从形式上让他们乐而“忘学”呢?
        一、 乐在真情中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和情境过程是一个整体,两个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课堂内,若能让学生始终沉湎于一种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持续着一种情感,则认知活动会在学生无意识中自然完成。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增课文《最后的姿势》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去年的那场特大灾难有一定的印象,我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大量的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配以深情的解说,一下就把学生带入了那个令人震撼的场面中去。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对灾难的恐惧和对谭老师深深的敬佩之中,对课文的朗读与感悟在学生真情的引领下于不知不觉中完成。最后我设计了“谭老师,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己对谭老师的崇敬与赞扬,情感目标的达成也水到渠成。
        二、 乐在解疑中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追求成就感定义为个体生存的终极目标。小学生也是这样,当他们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会感到欣喜并增强了自信心。语文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熟读精思,体验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开心,能不停引发探索的热情,确切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一种精神满足感。如苏教版五年级课文《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篇说明性的文章,学生凭借已有的语文能力完全可以自学。因此,我将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直至给金字塔设计名片等多项学习目标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成金字塔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精读深思一项一项完成,每完成一个便登上了一级台阶。学生在一级一级“攀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当他们站在金字塔顶端时,那种自豪感、满足感分明地写在了脸上,而本课的知识点、训练目标等也伴随着学生的成功得到了落实。
        三、 乐在游戏中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可分割。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游戏,不仅给学生带来无限欢乐,也能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
        根据语文课不同的课型,对游戏的设计也有所不同。 如智力型游戏:词语接龙,猜谜语,说近义词、反义词,说歇后语,对课,成语填空等;操作性游戏:需要孩子动脑又动手的,如拼音教学中的“找朋友”,扑克牌游戏等;竞争性游戏:竞争就表示要有对抗,如知识竞赛,辩论会等;情景性游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如表演课本剧,诗歌演唱、现场做诗、吟诵,给动画片配音等。
游戏的本质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参与,在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竞争与合作取得结果。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快乐、良好的情感体验,得到身心的愉悦,这正是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引入游戏因素,会更容易使教学活动成为开放、愉悦、宽松、和谐的师生探究与合作的过程。 当然,游戏当中还会有一定的规则,这与成人世界是相似相通的。儿童通过游戏预演,逐步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慢慢适应社会生活,为自己将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做准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要培养儿童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游戏教学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的孩子?那一定是我们陈腐的、枯燥无味的、缺乏情趣而毫无生气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只有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乐在其中,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同时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