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成为“听障学生”的自主需要 巧借古典诗词进行写作训练 从要素入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15版:教育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6期 总第186期 2010年01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6期  下一期
巧借古典诗词进行写作训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仪征市天宁小学 刘翠琴 发布日期:2010-01-22 08:20:26

  我们的教科书与经典诵读课本中收编了不少古典诗词。这些作品,体裁全面,题材新颖,格调清新,手法灵活,成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我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没有停留在讲解、读读、背背的基础上,而是积极尝试,利用古典诗词进行写作训练。回顾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利用古典诗词进行写作训练,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学习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后,我给学生讲了关于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佳话趣闻。一书法家为慈禧太后抄录《凉州词》,一不小心漏写了一个“间”字。这可是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谁想这位书法家急中生智,禀报慈禧说写了一首词,随口吟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大喜。精妙的改写救了书法家一命。这样的诗词趣话,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自觉性,激发了他们跃跃一试的兴趣。
       当然,要明确的是,利用古典诗词进行写作训练,不是只在原作基础上作字词的添加和句读的更变,而是要具体地描绘出诗词的意境,深刻地挖掘出诗词的哲理。
       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必须细心捕捉准确理解原作的描写和叙述文字,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归纳了四种形式:1.描述式——就诗词所涉及的景物、人物等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如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景象描绘细致一些,将“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的神态、动作描述具体一些。2.记叙式——多用于叙事类的诗词,如《石壕吏》、《木兰诗》等。3.议论式——就词所揭示的主旨发表看法,如就“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所蕴涵的哲理发表议论等。4.改写式——依据诗歌词曲所描绘的内容,另起炉灶,重新组织材料,或改换人称,或改变顺序,或改变详略,多用于篇章的改写。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懂得方法,效果自然比较理想。
         二、 激活想象,导而不牵
        阅读古典诗词,需要把作品的语言诉诸于形象,并且进入特定的情景中去,调动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补充和丰富作者精心描绘的形象,否则难以进行延伸性训练。教师在进行读写训练时,必须帮助学生推倒再造形象的障碍,触发学生写作契机,激活学生的想象。要想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命题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于在春先生认为命题是做“引火”的工作,引未来的天才的火。他说:“若把作者们的心比喻作土壤,题目应该是蕴蓄着生机的种子。”他解释说,题目本身就是一幅轮廓鲜明的图画,富于一种具体的暗示。暗示着一个生动的意境,给予一点灵感,使他靠着记忆和想象的肥料把那些种子不费力地培养起来。
在具体指导时,要遵循“导而不牵”的原则,“只在诱导他们的创造力向一个丰富的范围里,自己去找创作的对象,并不命令或者强迫他们怎样去做,以致妨碍了他们的‘自由’。”于在春正是给学生作文的自由,才有了《消息》这样一篇不写木兰从军经过而只写爷娘空盼女儿回归的佳作。
        三、 激励创作,循序渐进
       教学古典诗词进行读写训练需要注重激励,对有新意之作要给予表扬,肯定学生的劳动。或在班上交流,或用橱窗展览,或编印成册,给学生以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训练的方式和方法要丰富多样。改人称,改顺序,改主次,改视角,多角度练习;仿写、改写、扩写、续写,多形式练习;写景、状物、记事、说理,多层次练习,可以一文多改,可以单项训练和篇章训练并举。手段多样,方法灵活,不停留在某一固定模式上,才能激励学生参与。
        训练过程中还要循序渐进。克服盲目性、随机性,要有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做到由浅入深,始扶渐放,逐步提高训练要求,由扩写一两句诗歌到改写全篇,由描绘景物到议论哲理,由照旧叙写到创造改编,由改写内容到分析特色,训练要精心设计,力求有坡度,螺旋式提高,促使技巧的娴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