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成为“听障学生”的自主需要 巧借古典诗词进行写作训练 从要素入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15版:教育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6期 总第186期 2010年01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6期  下一期
从要素入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沭阳县贤官中心小学 万继勇 发布日期:2010-01-22 08:23:14

  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得失,并不是看你花了多少力气,付出了多么辛勤的劳动,也不是看你的课有多热闹,翻了多少新花样,而是看你的课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有效还是无效,是低效还是高效,是短效还是长效。为此,笔者从课堂教学某些要素入手,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些浅显的分析。
         一、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活动的共同指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明了、具体、可测,切忌过多、过大、过空,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测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胸中有书,要充分地备教材,对教材相关知识的把握要准确;备课程标准,对课标的要求要吃透;其次要目中有人,对学生的了解要全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走向知识、探究知识、培养能力、增强感悟,真正改变教与学不协调的现象。
         二、 大胆取舍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永远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学会对教学内容的大胆取舍。舍去学生预习中已掌握的内容,舍去与课文主题无关紧要的内容等等。课堂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就是讲基本知识点,讲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讲思路与方法,讲学生之所缺,授学生之所需,尽量做到讲得少而精。“三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能让学生讲的教师不讲,超标的不讲,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如在教学《故乡》时,教者可从小说的几组对比人手,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至于其他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外解决或掌握。有时,教师还可以突破原有课文内容的局限,激发学生对课文文本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课本内容的新质,使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经验”。
         三、 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精练、准确、简洁,讲授知识要点时语言要规范、准确、到位;引导学生探究时的点拨要精当、富有启发性;让学生自我感悟时要毫不吝惜地把时间还给学生。一个完美的课堂不在于教师的讲解时间和提出问题的多少,而在于讲解和提问的“精”和“巧”,在于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能否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的欲望。课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老师要做的事,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可以说学生的活动越充分,教学效果越好。
        四、 科学选用教学形式
        一节课到底用什么样的形式?是不是一定要用多媒体?如何看待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自然有很多的好处,但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如果完全地依赖它,或使用不当,反而会有不少的弊端。一个文本的研习,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跟“文本”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心灵对话,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对话中得到了培养。教《春》,有人找来了一幅幅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赏。但朱自清笔下的春岂是一幅幅简单的图画所能言尽的?所以,这时用插图,不仅是多余的,还摧残了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再好图片的表现力也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像空间相比。语文不姓语,教学形式危害教学内容,无论如何都不是语文的一件幸事。
        五、 恰当进行教学评价
        当下的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滥用教学评价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是用“你真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夸奖学生,很少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无的放矢的教学评价,只会降低甚至失去评价的功能,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他学生可能还有一些更好的想法也会被老师带有引导意味的话打入冷宫。课堂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恰当地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把尺子”,用倾注师爱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来感化、激励学生,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