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处设“疑”拙处设“想”分层评价 妙处设“疑”拙处设“想”分层评价 让经验与阅读同生共长 艺术在激情中诞生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7期 总第4395期 2012年03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7期  下一期
让经验与阅读同生共长
来源:无锡市惠山区前洲中心小学 作者:陈红兰 发布日期:2012-03-06 10:47:4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仔细体味,深入揣摩,通过亲历阅读的实践活动,获得生命意义的升华。然而笔者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如下尴尬:
     在教学《郑和远航》一文时,教师带着学生领略了明朝宝船的雄伟壮观之后,我问:“读着这段文字,我们的心中会油然而生出一种——”
     生:“自豪。”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船上还配备着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师:“而且这些仪器都是——”(预设:我们大明王朝自己建造的!)
     生:“从国外进口的。”
     ……
     细想之下,这样的“意外”其实也并不意外,因为在他们的认识里,只有进口的舶来品才是最为先进的,这样的体验正是源自于他们当前的生活经验。可见,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经验并利用学生的经验为课堂的教与学活动提供有效服务,让学生的阅读与经验同升共长?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面对不同文本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对学生经验进行充实、辨析和选择,绝不能以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去揣摩或代替学生的经验。
     一、在断层处链接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有的年代久远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长征》《祁黄羊》等;有的地域差异很大,如《安塞腰鼓》《黄河的主人》等。这些课文要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就必须要创设一些有意义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在教与学之间实施有效链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1.情景再现。教学《黄河主人》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黄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它的惊涛骇浪和磅礴气势,为学生进一步体会艄公的沉着勇敢奠定基础。
     2.语言描述。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来唤起或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心领神会。
     3.搜集资料。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人文、地理、历史等相关知识,比如教学《长征》之前让学生搜集长征故事,了解长征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充实新感受,积聚新经验,实现学生经验与文本经验的无缝链接,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融为一体,阅读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经验发展的过程。
     二、在差异中思辨
     经验作为人对外界进行认识并获得见解的一种过程,也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感悟和体验,不同的人由于经历的不同获得的经验也不同。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能有效利用这样的差异,就能让学生在“阅读”的亲历中提升思想和灵魂,获得阅读和经验的同步提升!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忽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既然战士们都强烈要求留下大黑骡子,彭总又为什么非要杀掉?”
     师:“是呀,真的不行吗?同学们你们说呢?”【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引导再次浸入文本,边阅读边反思。】
片刻之后:
     生1:“不行,因为草地断粮已成燃眉之急,那么多的战士迫切需要充饥来维持生命。”【“僧多粥少”,学生一下就能想到,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内容的整合后获得的新经验,新感受。】
     生2:“如果说因为大黑骡子是立过功的,其它牲口难道就没一点功劳吗?还是因为它是彭德怀的坐骑所以才可以不杀?”【这是触及思想和灵魂的质问,是学生基于文本内容并不断融合自己不同方面的经验的深刻感悟,更是学生个人经验与文本沟通后富有创造性转换的生命晤对!】
     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珍视学生的亲历阅读,机智地把握教学时机,巧妙地引导学生将解读中获得的感受体验与文本及其他读者对话,才能让碰撞、冲突、共鸣、融合等思想情感体验在对话中生长,继而升华对文本的解读,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三、在矛盾中激疑
     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诱使学生产生昂扬的主动学习热情。
     如教学《广玉兰花》一文时,教者在引导学生认识了广玉兰花的“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凋谢了”的几种花形后,
     师:“作者重点写了哪种形态的花呢?”
     生:“凋谢了的花朵。”
     师:“对凋谢的花朵,人们历来要么表现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要么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怆,而广玉兰花,作者缘何费诸多笔墨刻意描写凋谢的花朵呢?”
     解读剖析:当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带着先前的认知经验,到文章里去探寻时,却遭遇了作者对广玉兰凋谢花朵的赞美这一文本经验的碰撞,这样的矛盾一下子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引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潜入文本,用心去体验、感悟和理解,获得真正阅读的提升和经验的增长。而教育的智慧就在于当学生经验跟文本经验产生矛盾时,教师轻轻的一句设疑,在学生心湖犹如投石激起千重漪,却又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对文本经验、儿童经验不断地研究,才能激起学生内在的阅读兴趣,才能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儿童经验的持续生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