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 课堂上优化倾听内容之我见 有音乐的英语课堂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8期 总第4403期 2012年03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8期  下一期
浅析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
来源:南京市浦口区城东小学 作者:赵瑞生 发布日期:2012-03-20 15:26:25

     从《用计算器计算》评课意见说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问题呢?
     一、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问题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设计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教者围绕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合理使用计算器和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设计了系列问题,每一次问题设计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较长时间的教学活动的“板块”,着眼于引导学生经历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环节清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效果就好。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层次性,一要体现在设计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二要体现在问题设计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要兼顾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中,教者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如认识计算器环节设计问题“计算器的面板由几个部分组成?ON、OFF、AC这些按键有什么功能?”这是简单的记忆性问题;用计算器计算环节设计问题“一步计算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呢?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呢?”这是应用性问题;合理使用计算器环节设计问题“小明发现计算器的按键‘4’坏了,但还是很快用计算器算出‘158×24’,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你们认为用计算器计算和用竖式计算或口算相比,哪个更厉害?”这是分析性问题;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环节设计问题“111111111×111111111,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算吗?”这是综合性问题。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前后应有逻辑上的联系,从而在问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思考能够充分地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由浅入深作连续的活动。
     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大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当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11111111×111111111”时,发现由于得数的位数较多,计算器的显示器无法正确显示结果,学生遇到了障碍,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顺势启发:计算器在不能算时,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我国学者张国杰认为“好”的数学问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及“探索性”这五个特征中的全部或数个。本课中,“111111111×111111111,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算吗?” 就是一个好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差生虽然不会用语言完整的表达规律,但会做题,碰到类似的题目,也会试着找规律,写出得数;中等生会用语言完整的表达规律,对规律的理解有深度;优等生则经历了完整的过程训练,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并体会到“化大为小找规律”策略的神奇。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分类推进,这正是我们期望的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要学怎样思考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认识计算器环节设计,可以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回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111111111×111111111”,在学生出现困难时,可以小组讨论,看看学生能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再启发,效果也许会更好。课堂一定要重视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改变学生“被动思考”“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提问、善于提问、积极思考、自主求解,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也让课堂真正成为解决学生不懂之处的课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