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 课堂上优化倾听内容之我见 有音乐的英语课堂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8期 总第4403期 2012年03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8期  下一期
有音乐的英语课堂
来源: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作者:杨荣 发布日期:2012-03-20 15:29:25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把歌唱引入英语课堂,使英语音乐化、歌唱化,这一新思维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一种最新的教学方法:开发人群中的另一个潜质,一种头脑中音乐和语言的交集,发掘人群中由音乐到语言的情感。
     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可以大大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真正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活泼性、生动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唱一唱”。
     例如,在教动词短语时,可以事先将各种声音录在电脑上,并且把动词短语写在小卡片上,反面画上图画。通过让学生听声音,依次排列卡片,并且把卡片上的动作表演出来。比一比,看谁最快,最准。在教动物单词cat、dog、duck时,可以把各种动物的叫声录在电脑上,让学生根据动物的声音来猜是什么?并进行模仿,看谁表演得最像。这种活动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很多平常的“声音”,让学生开展活动时有感性经验,非常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授新单词环节,老师的语音可以变幻成多姿的音调,如用大声读、小声读、高兴地读、生气地读、慢读和快读等形式读出单词。例如,教授“cake”这一单词的时候,我先范读一遍新单词,接着就用英语引导学生们大声读:“cake”,小声读:“cake”,高兴地读:“cake”,生气地读:“cake”,慢读:“cake”和快读:“cake”等。经过实验,学生们的反应非常好,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很好。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模仿是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时候,学生在听录音进行模仿的过程中会感到枯燥,而用学唱英语歌曲的方式来让学生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会让学生兴趣大增。
     教唱英语歌曲还有介绍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的功用。例如圣诞歌曲集中有一首歌是唱圣诞老人为什么选reindeer来拉雪撬;“Holy Night”唱的是耶酥出生时的情景:“I Am Dreaming of A White Christmas”则唱出了对圣诞节欢乐气氛的向往,并可从中了解到一些圣诞的习俗。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完美之处。音乐辅助教学固然有许多优点,但若运用不当,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歌曲一定是学生所熟悉的,一听曲就能迅速唱得出来的。歌曲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简单易唱,不能只流于形式,否则就失去了意义,阻碍了教学。如:我在教《Visit  a  friend 》一课时,就是用《两只老虎》的曲子来填词重新唱的,学生不仅易于学唱,还能随便填其它的饮料词编唱。对于知识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2.歌曲的节奏要适合单词或句子。歌曲本身是有节和拍的,如果英语的单词和句子不合拍的话,必定给学生填词新唱增加难度。如:我在教《What can you see?》一课时,对于“Can you see a cow? Yes , I can.”这句话我在总结时仍然用《两只老虎》的曲子来填词新唱,可是难度较大,因读单词的节奏和曲子的节拍不符,所以学生难于学唱,效果极不理想。为此,歌曲的引入一定要注意节奏。
     3.歌曲不可频频引入。优美的旋律能激发兴趣,陶冶性情,但引入过多,就会导致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减少,也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引入,要注意课堂气氛和节奏的调整和把握,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更要注意正确处理好音乐教学与“双基教学”之间的矛盾。
     总之,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外语歌曲能够促进并且推动外语文化的教学。借助英语教学中英语歌曲的教育和教学,学习者易于接触、理解、融入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可以从英文歌曲的学习中挖掘出其它民族文化的瑰宝,缩短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文化“时差”距离,扩大学习者的文化视野,逐步消融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启迪学生的智慧,最终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所需的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