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三步鉴赏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责任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9期 总第4410期 2012年04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9期  下一期
“三步鉴赏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宿迁市宿豫中学 作者:李媛 发布日期:2012-04-03 15:42:2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生活中不乏美,古典诗词中更是充盈着美,但古典诗词一向以精于炼字著称,辞约义丰,因此,要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意境和诗情,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地伸展思维触角,把诗词中的某一语词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系的特定时空范围去作综合考察、品味、体悟,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的深度和广度。出于这一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对古诗词的鉴赏分为了三个步骤。
     一、诵读品味
     诵读是感知、熟习诗文,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的理解过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朗读与背诵,通过诵读,理解这首诗句式灵活多变,节拍有缓有急,韵律自由随意,意到笔随,不拘成法,别开生面的特征,力求读得节奏整齐,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读带思,以读促析。
     品读如鱼之游水,春雨之润花,是审美阅读。在教学《浪淘沙令》时,诵读之后,我让学生找出词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内涵丰富、意味深长的值得“品”的词句去品味,并分析好在哪里。在品味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句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正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他们探究诗意诗情的兴趣,引导他们入境。
     二、点拨体悟
     学生是自由的主体,学生的体悟是对词作内容进行集中的理性思索过程,是阅读鉴赏的最高层面。只有通过体悟,才能使诗情明晰化,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化对词所具有的情感的认识。
     体悟是学生将自己置于诗词中,进入个人的情感体验。由于各人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结构的差异,体验会有所不同。再如《浪淘沙令》,这首词中的诗情是通过梦中、梦醒的对比表现出来的。由此入手,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梦醒后诗人眼中的景物有何特点?”“诗人梦到了什么?”对学生进行点拨,对后一问题,结合李煜的《望江南》一词帮助学生理解梦中的热闹、欢乐,强烈地烘托了梦醒后的凄凉、孤独。这样以想象为主,设置情景,由表象入深层,体悟诗人的情感。
     三、讨论欣赏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与探究诗词的思想与精神,明白诗人在诗中的寄托,鉴赏诗的意境。
     1.选择的问题要深刻。课堂只有45分钟,为此要精心选择教学的“点”。在一堂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会遇到很多问题,会有很多看问题的视角,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用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学生最需解决的问题跟进,这样便于教学评价与检测,使诗歌鉴赏获得清楚的“深刻感”。比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就将讨论的目标放在“诗眼”上。因为对此通常会产生两种看法:其一,认为诗眼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二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其实是两种人生态度的体现,第一种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当然也略显消极,第二种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反抗精神,是积极的。所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辨析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基调是积极的,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的过程要丰富多彩。“点”选择好了,接下来就是要将点演绎成线、面与体,使之成为一个丰富而具体的点。事实上也就是对要讨论的“问题”采取行动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如教学《浪淘沙令》时,我让学生谈怎样看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李煜的评述,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又加上了其他一些人对李煜的评价,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深入到李煜的内心,去体悟他的悲情世界。
     3.讨论的问题有思想价值。由于课堂中讨论的问题思维质量是不等同的,这样会引起教学效益相差甚远,所以我们要果敢地抓住那些富有思维价值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在关键处浓墨重彩地组织讨论。
     这三步鉴赏法实际上概括了古典诗词体验性学习的一般教学结构程序。其中以“点拨体悟”阶段的教学为中心,“诵读品味”是基础,“讨论鉴赏”可以向外延伸。“点拨体悟”“诵读品味”以古典诗词本身为主,“讨论鉴赏”以诗词外的知识为主。这就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了个体学习体验的全过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