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小学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简析《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 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9期 总第4410期 2012年04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9期  下一期
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来源:海门市通源小学 作者:谢洁华 发布日期:2012-04-03 10:03:13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力求达到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它是个体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图在学习、工作和创造上取得成功的动机。这是一种高目标、高要求的高级动机。学生有了成就动机,就有了持久的学习动力,就会自觉地促使自己在所希望的方面努力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构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第一步。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多“激情”
     在学校,师生亲密无间的关系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学生在喜欢的老师面前不会因为“怕”而不得不学,而是会更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就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教师首先应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民主的教学氛围,淡化教师的绝对权威性。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大胆发现问题,勇于发表见解,使儿童鼓足勇气,建立自信心。认识到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在儿童有勇气、有信心的前提下,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主动权。发现学习过程中好的表现,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和积极的评价,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观察,科学地思考,创造性地绘画;从中找出成败的积极归因,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学习也是每个人自身素质培养的一方面;设计生动有趣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们对学习美术感兴趣。
     二、巧“激趣”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讨论、猜谜、讲故事、竞赛、游戏以及电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春天的色彩》一课中,讲课前开展“快乐点击,动脑猜迷“的游戏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现,将夏、冬、秋、春四组风景图片依次藏在魔块后面。教师组织学生点击屏幕中的魔块,通过画面的提示,猜猜画中表现的是哪个季节的风景……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春天的色彩,参加填色游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善“激疑”
     学起于思,源于疑。采用设疑质疑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在《我设计的飞机》一课中,我设计了“闯三关”的游戏,我将关于飞机知识的题目按难度归成三类,挂在教室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查阅资料回答问题,进行闯关。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了团结合作的气氛和为集体的荣誉而合作的竞争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爱“展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一个人的最高需要层次是“自我实现需要”。美术应该充分运用美术作品的视觉展示特点,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过程与努力向上的精神会被重视,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例如:利用数码相机把学生的优作拍下来,及时整理,做成专题放在校园美术网上进行展示。学生看到自己的美术成果“上镜”了,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办画展”是一个不错的途径,目的是让美术作品的直观美震慑学生的爱美心灵,让他们展示自我,提高自信心。上学期,我校举办了“童话故事插画展”,邀请了全校师生来参观,好评如潮。学生们受到了表扬,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劲头更足了。
     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