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小学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简析《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 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9期 总第4410期 2012年04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9期  下一期
小学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简析《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
来源: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作者:顾婧 发布日期:2012-04-03 10:05:00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后世认为,这三种境界不仅适用于参禅,也同样印证了人的一生由青涩到成熟,最终至圆融通透的过程。
     在从教多年的经验累积中,笔者发现,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不仅印证了人生,还印证了较为成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学生将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笔者试着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来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山山水水的点滴感悟。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在初学一篇课文时,学生们大多只能见到文本的表象,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认为这些就是文本的全部。这样的状况,大多发生在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及第一课时的学习中。
     初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绝大多数学生对“厄运”“信念” 两个关键词的内涵都能有大致的了解。随着阅读次数的不断增加,对内涵的理解越加清晰明朗,知道了“厄运”指的是谈迁呕心沥血的《国榷》突然被偷走。而“信念”指的则是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然而,这样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谈迁的遭遇到底有多么不幸,他的信念又坚定到何种程度呢?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浅近的人生阅历,束缚了他们深入文本的脚步。即便阅读的次数不断增加,所得的感受也仅能停留于此。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代文本理论认为解读不是单方面的对象性阐释,而是文本与读者的反应交流过程;不是复制文本,而是对文本的建构,它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者的体验、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的意义,在文本意义和情感的领悟中,人与世界融为一体。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谈迁遭遇厄运的不幸和信念的坚定程度,教者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来发掘隐藏在字词意义下的内在涵义或言外之意,从而把文章“读厚”。
片断一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是文本中较为关键的一句话,四个看似平常的数字意蕴深远。”
     赏析:教者对这4个数字深入挖掘,形象地展示了谈迁为《国榷》所注入的满腔热血,付出的宝贵青春。正因如此厚重的铺垫,学生深切感受到《国榷》的失去对谈迁的打击之大,感受到谈迁所有心血付诸东流,感受到所有美好愿望瞬间幻灭,“厄运”的具体所指终于为学生充分地理解感悟。
     这时再来理解谈迁的“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已不再困难。因为他们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置换成了谈迁,尝试着用内心去接近主人公,一起感受那痛彻心扉的内心挣扎,读者与人物之间已经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随后,再引导学生比较谈迁与常人面对厄运时的不同做法。在鲜明的对比反衬中,谈迁那坚不可摧的信念跃然纸上。教学环节进行到这儿,接下来对“信念”一词的挖掘已成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片断二 
     师: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四处寻访,亲自考察?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袭破衫终日在风沙中奔波?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又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在孤灯下奋笔疾书?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赏析:在一浪高过一浪的一咏三叹中,他们仿佛穿越历史,眼前正呈现着谈迁与厄运抗争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对“信念”一词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的感悟不断增强,对谈迁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产生了强烈的内心震撼,而随之产生的由衷的佩服之情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炽烈程度。
     此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对谈迁精神品质的感悟与第一重境界时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眼里的谈迁是立体清晰、有血有肉,闪耀着崇高光辉的。这就是对文本的建构达到了真正厚实的程度,把文章“读厚”的丰硕收获。
     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进入这一阶段,学生对内涵的感悟更为全面深广,文本在学生眼里还原了本真。通过分析归纳,提炼出核心思想或某些写作方法后,将其累积成扎实的文学素养、丰富的人生经验,内化成良好的精神品质,运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能达到这样状态的,就是把文章给“读薄”了。如果说第二重境界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第三重境界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了。
     读厚是抓住文本实质,融会贯通的过程,读薄是将所得不断内化,学以致用的过程。教者智慧的点拨,学生对文本不断深入的建构,最终学生们得到的是精神品质的传承、生存智慧的丰富,以及人生境界的提升。文本中有精神,山水中有人性的光辉,只有教者对教材坚持不懈地深入研读把握,文本与感悟才能相濡以沫,教者才能自如地游走于阅读教学的山水间,让三重境界得以淋漓尽致的彰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