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不断追问,让想象作文更精彩 朗读训练随感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9期 总第4410期 2012年04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9期  下一期
朗读训练随感
来源:常州市北环路小学 作者:汤路 发布日期:2012-04-03 10:15:12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按音量大小可划分为默读、轻声读、朗读;按参与面可划分为个体读、小组读、齐读;按思维运动可划分为自由读、带着问题读、悟读……面对如此之多的读书方式,一些教师时常不了解不同朗读形式的特点和具有的不同效果,随意地采用朗读形式,从而导致读的效果十分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看清读的“庐山真面目”。
     随感一:要正确处理书声朗朗与默读沉思的关系
     如果中高年级的老师敢于安排默读十分钟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对话那该多棒!可反过来想,那样的话,也许会被同行斥之为“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改革气息。
     联想到我们教师备课钻研教材,主要靠反复默读,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在字里行间圈画、批注。学生学习课文不让他们默读,不潜心默读,怎能发现疑问?怎能综合归纳?怎能自得自悟?
     一堂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应该有充裕的时间属于学生静心读书,课堂上也要有适当鸦雀无声的场面,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有质量的课堂。我们在欣赏“书声朗朗”的同时,又岂能把“默读沉思”打入冷宫?
     随感二:要正确处理个别朗读与全员训练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凸现个性,强调个别检测,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能够准确表现个别同学朗读的质量和对文本理解的程度。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也是有缺陷的。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注意力。有时朗读者读的情况,与其说是让师生评价,不如说是让大家挑剔。在这种情境中,心理之弦紧绷,读的潜力往往不能正常发挥,读的水平往往不能很好提高。难怪许多学困生不敢朗读,就是优生,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朗读,尤其是高年级。笔者曾作过统计,不少课堂朗读的时间高达15~20分钟,遗憾的是,这将近一半的课堂时间往往被三五个学生占据了,而近90%的学生却未有开口的机会。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只要一有齐读,全班学生马上就会振作起来,注意力特别集中,因为全体参与了,个个都是读书的主人。
     随感三:要正确处理读喜欢的句段、内容与读全文的关系
     实施新课程,教师们在课堂上往往让学生选择喜爱的句段、喜爱的内容来读。这是对传统读书的改革,也是一种读的解放,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但是,片面的选择性阅读,过度随意的自由选读却又导致了新的问题。首先,学习固然要照顾情趣,但又不能全凭好恶,有时需要一定的强制和艰苦努力;其次,那些“不喜欢”的没去阅读,怎么能跟上教学的节奏和进程,不完整的无系列的阅读如何能读懂读好全文。我们认为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在欣赏品评的读书中,为突出某一重点,围绕某一目的,适当选读是可取的,有益的。不顾实际,不把握整体,肢解、割裂的选读是有害的。
     随感四:正确处理教师范读与学生参与之间的关系
     教师范读的效益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在范读时,学生可用不同的方式参与:一是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要求学生不看课文,只是全神贯注地听,其侧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范读。二是教师范读,学生伴读。如我在教《雪儿》一课时,先让学生试读,学生读得不够理想。我就范读,让学生伴读,一遍下来,学生通过伴读,朗读能与我一样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前后判若两人。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这种也叫领读。领读的目的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某一精彩片断、句群或学生朗读较困难的地方,精心组织。朗读过程中,还可以加上简明的提示,以求更佳的效果,避免盲目模仿。如一次领读达不到预定效果,可反复练习,领读大多在低年级运用。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但面对众多的读书方式,我们也应明白,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式的采用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和课文的特点。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