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知 怎样扛起写作这棵“大树” 教书育人,从技术走向艺术
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0期 总第4419期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0期  下一期
于细微处见真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2-04-17 08:45:08

     本报记 者肖爽
     在此次“教的智慧:从技术走向艺术——江苏省首届初中语文特色课堂展示研讨活动”中,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的主题讲座,被安排在活动第一天的开幕式之后。苏教授围绕着《文本阅读与中学语文教学》这一主题,结合了几十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案例,为参会教师做了精彩阐释。
     苏立康教授在早先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十年课改给语文教育的理念、课程、教学等方面都带来了许多变化。从中学语文教学来看,这样的变化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变化,应当是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得以实施。但自古教学相长,学生的自主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正确积极的引领。
     报告中,苏教授首先从20世纪30年代的文本细读研究引入,通过《五柳先生传》《藤野先生》等经典文本的课堂教学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精彩细微的阐释,让台下的教师们瞬间豁然开朗,对于误读问题的归类分析,让与会教师从一开始就能“对号入座”,自查自省。
     紧接着,苏教授又同与会教师分享了她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精读)的策略和方法。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目标与内容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紧扣这一教学要求,对于学生的文本阅读指导,苏教授细致介绍了以下四种方法:理清结构;咬文嚼字;从语境出发,深入理解和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注重修辞——句式的选择。
     苏立康教授十分推崇叶圣陶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思想。苏教授认为,教师带领学生做好了对文本思路的整理,也就做到了对文本逻辑的把握,从而轻松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的。“文章思有路”,对文本逻辑分析应注意的一是要理清句间关系,画出文章脉络;二是要注意词句间的相互照应关系。苏教授指出,朱自清曾提出过对于文本细读,应该做到“纤屑不移”,也唯有这样才能品味文章的精妙。
     苏教授曾经在她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到,语文教学的方法具有两重性,探究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语文教学方法来说,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其方法是把读物当作一个整体来阅读,力图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它重视综合,因为语文内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的不易解析性。它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整体把握,综合性强,具有跳跃性,直接快速,有利于全面把握读物,对读物进行创造性的探讨;有利于克服无效阅读的弊端,减少处理没有价值的信息材料的时间;有利于培养语感能力,形成快读、多读、认真读的良好读书习惯。”
     于细微处见真知,正是语文教学从技术走向艺术的必经之路。听苏教授的讲座,我们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从技术走向艺术,其实并非高深莫测、遥不可及。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把握细节教学,沉下心来品读文本,这是技术层面完全可以达到的。细节量变下的质变,也正是本次研讨活动所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