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辅助教学别把多媒体变成独媒体 试行声誉管理,培育幸福教师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0期 总第4419期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0期  下一期
辅助教学别把多媒体变成独媒体
来源:海门市通源小学 作者:徐冰痕 发布日期:2012-04-17 10:52:5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已有些年头了。据笔者调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把多媒体变成“独媒体”。
     一、一招鲜,花半年
     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标准。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尔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计算机上公开课的心态,为此花很多时间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个课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别的课上或者不能用在别的老师的课上。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等。“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假如这些时间和精力花的不值呢?“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课例,信息量是大的,这是事实;这个课是花了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做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些。
     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吗?平时用三个小时去备课,现在因为要用多媒体,花了六十个小时去准备,也就是说多投入了二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而那节课能好六十倍吗?
     二、罢黜百家,独尊电脑
     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人觉得有了计算机后黑板、粉笔就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不要了,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也都不要了。在不少人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意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
     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目前许多已制作出来的课件,都不能体现这三大功能,都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罢了。与其花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大的经历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像来得方便省事。比如《故宫博物院》,如果只是放放课文录像,用录像机就行了。
     三、单兵独进,人机分离
     目前的中国教育,尤其广大农村地区,总体上还是相对落后的。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享有“全方位”多媒体教学的优厚待遇外,大多数普通的学校,其落后的设施让多媒体根本无用武之地。一般的学校只拥有一两间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如果真的提高了多媒体制作的“普及率”,其结果应该还是僧多粥少,难遂人愿。
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很少有人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大多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熟的不会、会的不熟”,很难达到内容和效果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画面后讲解,要么只顾讲解忘了切换,造成讲解内容与多媒体画面的不同步。人机“两张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看电影”,教师成为“解说员”。
     还有,如火如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评级”“评优”等各项考核,那种“非多媒体者一票否决”的不合理评价标准也导致了诸多矛盾和隐患,众多教师心里有不乐却也无可奈何。
     调查显示,当前多媒体教学在基层已形成热潮,但却只是“热”了教师一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误区;教学要提倡“土”“洋”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避免“两张皮”,力求“二合一”;教师要真正懂电脑,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多媒体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把多媒体变成“独媒体”,搞教学手段“一刀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