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更有效的小学美术课堂 创建更有效的小学美术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 创设情境,使体育教学更有效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0期 总第4419期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0期  下一期
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
来源:阜宁县沟墩实验小学 作者:曹致政 发布日期:2012-04-17 10:59:15

     目前,很多教育同仁都在探索新的授课方法,形势之大好,正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有不少方法都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寓教于乐,而活动课正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新生儿。对于活动课的认识,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我也就自己一点基础的认识谈谈小学数学活动课。
     一、教育活动课的特点和目的
     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比,从内容上看,活动课主要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而不是系统知识的学习;从方法上看,活动课主要是在学习直接操作活动中,需要手脑并用,相互促进,提高技能技巧,而不只靠教师传授、启发;从师生的地位看,活动课主要是学生的独立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起辅导作用,而不是集体授课。可见,活动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的来说数学活动课应该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
     数学活动课的实践性表现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活动是形式,知识是内容,活动是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活动课不能上成一般讲、练、巩固、检查等模式,活动课只能是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探索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自主性
     数学活动课更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积极探索,通过自己亲身实践完成,而不是间接、被动地接受灌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排斥老师的引导,活动课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是上不好的,老师的帮助与辅导是必要的,但必须由学生自主地开展活动。
     3.创造性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动脑,大胆假设,大胆想象,求新、求异、创新,把各种思维充分表现出来,最后引导到正确的结论中去。
     数学活动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取经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分数教学中,重视单位“1”的教学,是教好分数的关键。解题时,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较为直观的教学。这样一来,既体现了学生的实践性,自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单位“1”,且理解和记忆也会很深刻,同时在以后的运用当中也会更自如。
     二、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
     数学学科课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精选,选材较规范、有稳定性,活动课的选材要广泛得多,有较大的灵活性,如数学游戏、谜语、竞赛、趣味数学,学具制作,称一称,画一画,拆一拆、摆一摆,数学乐园,数学故事等,它在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数学课不能替代的优势,所以在内容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趣味性 
     学生天生好动、好奇、好问,求知欲强。取材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尽可能求新、求异,吸引学生在玩中受益,寓学于乐。
     2.实践性  
     内容应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眼看、心想、耳听、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产生联想,得出规律,获取直接经验。
     3.思考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围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内容决定形式,内容的灵活性决定形式多样性,有全班、小组、个别的活动,可做游戏,可讲故事,可搞讲座等。
     例如讲解对于长度的认识时,我们可把学生分成四组,在教室里寻找长度约为1厘米、1分米和1米物品,看哪个组找得又快又准确,孩子们会立刻用童稚的眼睛去寻找;一支铅笔芯的直径长约为1毫米,一块长条橡皮的宽约为1厘米,一支粉笔长约为1分米,一张大课桌长约为1米。这些都是由小组讨论后,组长出示给大家,并用尺子量一量,当众演示,这样一来,学生乐意开动脑筋,并思考、实践,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以上是我对活动课的几点认识,也许在教学教改的实践和探索之中,它们仅仅是一朵最不起眼的小花,但这朵小花也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大花园散发一丝淡淡的芳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