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三维助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建构“三维助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文教学:“……”“?”“!” 预习质疑想象———让微笑伴随学生成长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0期 总第4419期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0期  下一期
建构“三维助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来源: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 作者:张书军 发布日期:2012-04-17 11:04:01

     叶圣陶先生早有“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经典论述。教即一种辅助,而自觉、自主、自励学习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我校的“三维助学”有效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三维助学”包括“课堂三步助阵”“课外三字助推”“策略六法助力”。“三维助学”旨在通过立体协助,激活学习动机;简化教学流程,强化互动实践;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三步助阵”
     1.学案辅学
     充分预习、主动自学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而“学案辅学”则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学案辅学”,突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原则。各学科的“学案辅学”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设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学习时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参考学法、阅读提示、诊断补偿等构成。
     2.互助探究
     课堂设计内容应包括知识梳理、学法指导、成果共享、问题共研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努力实现有效教学。课堂上生生、师生合作探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中,以“合作小组”为标志的生生合作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平台与渠道。为了实现顺畅、深入而有效的交流探索,教者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学生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拨正,要调动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体验,个个收获。
     3.反馈巩固
     课堂教学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检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课堂助学的效果、学习的质量,不能仅凭形式的轰轰烈烈,必须要强化及时反馈和有效检测。教师应通过学生质疑、释疑、课堂提问和微型训练等形式进行及时反馈加以了解。根据及时反馈,机智地调整教学内容的进程和策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是有效教学的标志之一,而课堂教学反馈越是积极,学生对学习越是投入,因此,有效反馈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举足轻重。
     二、“课外三字助推”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作业的拓展。课外作业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立足于“精”“趣”“活”。“精”,指精要,各学科严格控制作业量,每科每天课外一般只选做一项作业,使得学生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味,对新知识进行巩固。“趣”,指课外作业要有趣味性,增强知识的亲和力,减轻学生的疲劳感,消除对知识的畏惧感。“活”,首先是“灵活”,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注重知识情境的变化,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次是“生活”,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多设计实践作业,建立知识与实践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策略六法助力”
     目标导学。低起点,多层级地设立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及要点,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我也能行”的进步的快乐与成功的愉悦。
     情趣激学。在教学设计中,不断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乐趣。
生疑启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产生的共性困惑,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在同桌交流、集体互动、教师点拨中释疑。
     小组推学。课堂以合作小组互补互助,互动探究为主,老师讲解点拨为辅,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实施教学,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畅谈自己的感悟、疑惑,倾听别人的见解和建议。
     精练强学。整合各种学习资源,精心分层设计课时练习、课外作业,及时批改、反馈、讲解、矫正。
     励评促学。明确进步就是成功,进步就是发展的目标,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发展的驱动器,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欣赏,激发内驱力,提高学习信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