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的原野绽放个性的花蕾 从实际出发,创设识字教学情境 从实际出发,创设识字教学情境 从实际出发,创设识字教学情境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教学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1期 总第4426期 2012年05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1期  下一期
让阅读的原野绽放个性的花蕾
来源:靖江市真武小学 作者:凌云 发布日期:2012-05-01 15:03:22

     著名诗人舒婷说过:“诗歌只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培育出来的。”一部真正的作品是属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也属于读者。但在现在的阅读中,我们也就很难见到根植于学生情感土壤上的洋溢个性的思想火花,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精心合作的“插花”艺术。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实现平等对话
     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只有让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和谐时,才会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宣泄,个性化阅读才能成为现实。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心理上会有一种安全自由之感,才能积极地去思考,去把握和赏析课文,去交流自己的独特感悟。
     2.尊重独特体验
     著名语感论专家王尚文认为:阅读是最个人的事,高品位语感的主要标志是独特性。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作者“不需要还要有一个‘第三者’对他的读者解释自己的作品”。笔者认为,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任何阅读都不可能是“清白的阅读”,必然加进了读者自己的“前理解”,因此,读者理解到的意义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意义。
     二、创设富有个性化的阅读实践
     1.创设情境,让学生萌发走进文本的兴趣
     语文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某种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认知的焦点。
     2.尊重个性,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1)自主选择读的方式。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让学生自由初读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喜欢轻声朗读,有的同学喜欢大声诵读,而有的学生喜欢默读。
     (2)自主选择内容和表达方式。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知识理解、接收的差异,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心灵自由为前题。这样,课堂上生机盎然,每个学生都会异常活跃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张扬,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
     3.激活课堂,让个性的花蕾尽情绽放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观综合的语文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显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
     (1)以“读”激活课堂,使学生学有情趣。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多读,采取多种层次的读。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
     (2)以“说”激活课堂,使学生学有动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地阅读文本,以及把汲取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这样,教师应调动学生说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
     三、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体验是个性化的行为,具有鲜明的个体特点,尊重个性的张扬、个性的凸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最终达到共鸣。这就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进入语言环境,进入文中人物的情感氛围。
     阅读是学生满怀深情踏上语言之路的桥梁,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有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个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只有经过探索、尝试,真正实施个性化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触、提高对生活的独特的感悟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