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的原野绽放个性的花蕾 从实际出发,创设识字教学情境 从实际出发,创设识字教学情境 从实际出发,创设识字教学情境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教学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1期 总第4426期 2012年05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1期  下一期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教学
来源:阜宁县板湖中心小学 作者:孙连祥 发布日期:2012-05-01 15:06:1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开启了让学生智慧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而其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形成,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先从读、思、议、品、评中进入阅读情境,再以独特的感受、全新的体验、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使学生真正拥有促进自己生动活泼发展的阅读过程。
     一、学生阅读要有自主性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二、学生阅读实践要有探究性
     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发现并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从而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并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积极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要让学生尽情地提,提充分,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
     三、学生阅读过程要有调控性
     任何阅读结果,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任何深刻的认识,都是认知不断建构的体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
     四、学生阅读结果会有差异性
     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射的激发过程。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要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