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文化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懂得通融,方能从容———对调动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探索 让阅读教学远离“肤浅”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1期 总第4426期 2012年05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1期  下一期
让阅读教学远离“肤浅”
来源:海门市瑞祥中心小学 作者:邢炎 发布日期:2012-05-01 16:46:30

     阅读教学不是快餐文化,不是走秀节目,阅读教学的肤浅只能不断削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激情。有人说,肤浅是智慧的疲软,你不要指望从肤浅的教学中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阅读应该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从知之浅到知之深、从误解到理清、从读懂到活用。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呢?
     一、充分阅读,获取信息
     什么使得陈年老酒特别香醇?答案是时间。正因为有了足够长时间的酝酿,酒的品质才达到醇境。学生阅读就犹如酿酒一样,有了足够的时间才能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上,薛老师舍得给学生时间读书,让学生静静地充分地读书,保证每个同学都能读完课文,而且还能回过来再读,然后进行交流。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有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情感受到熏陶。
     阅读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二、有效质疑,深入理解
     学贵有疑,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层次较浅,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而有的层次较深,具有很好的思考价值。这关键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有效质疑,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再停留于乱问、空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呢?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一些方法。
     除了以上抓住重点词句质疑的方法外,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题、课中插图、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人物言行等内容提出疑问。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三、多样练习,巩固理解
     1.有序拓展
     当下有许多阅读教学课堂把拓展当作时髦,文本还没有细细研读品味,就火急火燎地将课外的东西拓展进来,有的几乎与文本毫无关系,却让我们的教师硬生生地绑在一起,让人啼笑皆非。笔者认为,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
     例如在教学卫宣利的《“番茄太阳”》的时候,我在文本解读之前,先进行了拓展,把作者卫宣利的自传作为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学生了解到卫宣利在十七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她的双腿瘫痪了,再也不能够自己走路了,只能拄着双拐。24岁那年,卫宣利因为婚姻,跟自己的父亲大吵了一架,离家出走,一个人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以写作为生,但是投出去的稿子,常常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如此拓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灰暗无比的心情了。
     2.语言表达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在文本阅读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既让学生穿行在文本的世界里,深入体味文本的意味、意蕴、意趣,又以语言训练来发掘、发散、发展。
     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我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小红马与小骆驼的第二次见面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创造,也是将课文中的语言转换为学生自己语言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文的学习与理解,并能及时完成语言内化到外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因为情境的创设,增加了许多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强化课文语言的理解、积累及运用。当然还有写一写、议一议、画一画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穿插在阅读教学的始终,来巩固扎实对文本的理解。
     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远离肤浅,让我们致力于追求朴实无华的课堂,让我们交给学生一把读书的金钥匙,让学生学会阅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