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简”而“丰” 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初探索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1期 总第4426期 2012年05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1期  下一期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来源:泰州市胡庄中心小学 作者:蒋光荣 发布日期:2012-05-01 10:38:32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实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活力。但是我们还看到在不少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出现失控,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调控出现问题固然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创新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提升课堂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学习环境,增强调控效率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安静的环境有利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就十分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以良好的体态语言去浸染、呵护。如上课期间有效引导学生专心安静的思考和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会起到提醒和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进行时可以利用巧妙的提醒,如信号暗示、突然提问学生、使用幽默等方法,让学生愿听、想听、乐听,从而达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教给自控方法,树立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明了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这样做,既有利于朝着目标去努力,同时也让学生有了评价自己课堂行为好坏的标准。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辅导学生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并不断地训练和检查。课堂内良好的表现离不开课余的正确调节,尤其是一部分学生由于养成了好动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问题,针对这些学生,就需要教师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三、融合多种方式,精心组织活动
     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石。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多样,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切实改变单一教学的乏味方式,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习竞赛。教育不是对知识的克隆,也不仅仅是能力的强化。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享受数学的内容美。数学教学的内容具有抽象美、形象美、对称美、逻辑美,素材有美的图画、美的生活、美的故事。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内涵让学生享受数学内容所蕴含的内在美。
     四、合理重组教材,增强教学趣味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并联系学生等学习接受水平和生活实际,对教材适时地进行合理重组,使教学内容为学生喜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巩固、升华仅靠在课堂上简单的罗列和呈现书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对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剖析、综合、拓展,才会使数学课堂幻化出生命活力。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进行教学设计再思考;撤换教材中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距离的有关事例显得尤为重要。
     五、实行多层反馈,采取适当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课堂学习结果,尤其是成功的、进步的结果无疑会大大促进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变得爱学习起来。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而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见教师的及时鼓励,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发言和作业,而应适当延时评价,待信息一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将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开展“多值”评价。
     要解决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率,教师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探索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有效调控的策略和办法,使学生能根据课堂情景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过程和学习过程,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效果,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轻负担高效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