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学生罚抄了 创设现实情境引导有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有感 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2期 总第4434期 2012年05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2期  下一期
创设现实情境引导有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有感
来源: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作者:高华芳 发布日期:2012-05-15 13:24:41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或者计算公式、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等。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理解与概括能力,也为后续学习方程的初步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先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然后通过操作,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并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将含有字母的式子化简。我们要把握教材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实施这一部分的教学。
     一、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善于从学生身边去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到他们喜欢的素材,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教材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
     与传统的教材相比,这一单元在内容编排上有了较大的改动,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的学习资源。例如,用小棒摆三角形,利用了学生身边的素材。此外,还选择了比较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以凸显教学内容的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中要重视现实情境的创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联系点,重新组织教学素材,精心建构教学过程,以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教师具体安排教学内容时,应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事物入手,积极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使生活情境“数学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中享受到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在适度引导中学会有序探索
     1.注意渐进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渐进发展过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步认识、加深、拓宽的,循序渐进、拾级而上便于教学。当然如果步子过小,也会使学生的探究余地有限,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及时归纳方法
     现代教育观强调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悟,这不仅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增加知识和经验,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一些方法和策略。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和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一些数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例如,在第三课时教学“化简含有字母式子”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探索摆放这些图形所需小棒的根数,如从摆放1个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引导出摆a个三角形和a个正方形,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出(3a+4a)的总根数就是(3+4)a,即7a,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理解4a+3a=(4+3)a的合理性。然后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例子,再概括出化简形如(ax+bx)的方法。
     3.重视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作为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学生应“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与用语言叙述相比所具有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简洁性的特点,会使学生的符号感不断增强。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的数学问题,要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解释现象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描述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