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思考 谈语文教学的课堂延伸 培养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优势心理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2期 总第4434期 2012年05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2期  下一期
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思考
来源:淮安市淮阴区老张集乡中心小学 作者:夏国栋 发布日期:2012-05-15 16:31:07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每一册都安排一个单元用于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每次教学到这个单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或许平时的数学内容让他们觉得太枯燥无味了,突然来了一个比较新鲜的、有意思的内容,所以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那么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要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含义
     解决问题是人生的一种重要活动,人们在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都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人正是通过这种不断而有序的重复而发展。策略,从字面上看是计策、谋略。学习心理理论解释策略是目标指向的旨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操作,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和认知技能。
     二、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义
     1.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应用题的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积累常用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培养解题能力与习惯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而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形成一种策略后,解决一大片实际问题,从而避免学生记题型、机械训练、套公式解答应用题的现象出现。
     2.解决问题是人一生学习和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在新知识、新技术频频诞生的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与技能。而人也不可能像电脑那样,当遇到漏洞时及时下载补丁进行更新、修补。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与能力,依靠本身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进行“自我升级”。
     三、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
     1.激活相关经验,初步感知策略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学生已经解决过许多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是形成策略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教学某一策略之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唤起学生相关的经验,重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激活原有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策略
     策略属于程序性知识,无法直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获取,而必须在学生充分经历探索过程、不断积累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内部产生。老师不用做任何分析、提示,而是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完整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尽管这时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替换策略的运用,甚至有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经历了就会有体验。
     3.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策略
     解决问题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教学中的最终目的,而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分析和反思,从中提取策略。包括在后面的调整过程中,要思考:为什么必须通过不断地调整才能满足最后的题意呢?答案就是:因为之前的所有数据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4.及时归纳提炼,初步形成策略
     虽然策略的学习要多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但并不会因此而否定总结和概括的作用。当学生在对策略有了一定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学生能够对策略的基本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学生总结出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要经过三个环节:假设——调整——检验。
     5.策略的最终形成要经过长期积累
     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运用和积累的过程。不能仅仅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时强调策略,而是在日常的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要提醒学生应用策略,逐步形成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
     当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并能自觉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相信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对学生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