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透过游戏的视角教低年级写话 《Unit5Plusandminus》教学设计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3期 总第4442期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3期  下一期
透过游戏的视角教低年级写话
来源: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作者:王华丽 发布日期:2012-05-29 10:20:24

     低年级学生写话训练存在一定难度,如果以游戏为纽带,让学生走进活动,就会对语言表达充满兴趣。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主动将语文学习渗透于课内外,积累学生对写话的知识储备,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再给予方法,训练写话,使得写话由最初的学习任务成为自身积极的爱好。
     那么,怎样透过游戏的视角来训练写话呢?
     1.在阅读活动中编织教学游戏
     不同的学生对阅读有着不同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管得过严。知识的积累需要过程,要让学生们积极充分地进行阅读,从阅读中获取快乐。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以故事传递的方式进行阅读,边玩边学,掌握阅读的内容,感悟文章语言。
     2.游戏中将学科知识相互渗透
     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注重知识的整合,加强语文与其它学科的相互联系。以游戏为纽带,让学生走进活动,对语言表达充满兴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说、演、写等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大胆展现自我。在活动中各尽所长,各抒己见,发展个性特长。
     3.把写话训练融入班级文化中
     我校连续几年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一班一特”文化实践活动,教会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体验努力所带来的愉悦。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成长,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4.配合校本课程,跟踪实践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围绕校本课程,我们成立了班级实践活动小组。可以根据一定的主题分工,适当地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运用知识和锻炼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5.写话游戏中,巧用激励语言
     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调动其求知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而每一次参与的过程,教师都要积极观察,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孩子激励性的语言。
     6.做游戏活动的牵线人
     有效的方法指导是学生写话训练的保证。给予方法,训练写话,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游戏进行写话训练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1)面对面指导写话
     我们平时基本上写话教学是放在课内,在课上指导学生按要求写话。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水平不高。起初,是从词语的选择开始练笔,渐渐地写好一句完整的话。但是,仍然存在语句表达不通顺的困难。教师面对面地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由扶到放指导语句的整合,培养正确的书面语言表达的习惯。 
     (2)从借鉴中学文
     低年级学生在写话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学生对表达感受方面并不能运用自如。像一种放风筝的感觉,文章语言不够丰满,写话内容上有局限性,有时不按要求来写。根据我班学生的语言表达基础,我选用实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可以借鉴的实例。
     (3)以看图写话为主
由于受实际认知水平的约束,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看图写话为主来增强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写话并非单一的     训练学生的朗读,而是要融会贯通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上,我借助图画,用游戏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写话内容进行点评。
     儿童作家冰心说:“世界上除了宇宙,最可爱就只有孩子……”要让孩子写出自己独特的所见、所感,写话教学就要培养孩子留心周围事物,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乐于表达。通过多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写话,增强写话的信心,提升写话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