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准备性活动有效设计“三放” 课前准备性活动有效设计“三放” 给操作提档让思维腾飞 语文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学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3期 总第4442期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3期  下一期
语文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来源: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作者:咸高军 发布日期:2012-05-29 10:42:41

     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详细一点说,我们关注了学生的智力类型,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了学生的处境与感受。因此,新课改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一句话,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做语文教学美的享用者
     就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而言,有享用不尽的美。那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意蕴悠远的诗韵,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眩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语文教学之美,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曾几何时,渔舟晚唱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凛然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寄意寒星荃不察的铮铮铁骨……这如诗如画的生活美吸引我们,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他们应该在语文教学生活中尽情地享受。
     二、做课堂教学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的生活化教育是生命关怀的教育,强调的是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1)在语文教学中,以诚信为本,真情为叶,智慧为花。教师教育学生可采用两种策略,一是要求学生做记录;二是鼓励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谈话、讨论等。
     (2)与学生互动时必须聚焦,(focus——帮助学生产生问题)支持学生探究。
     (3)教师可以使用群体合作的结构来鼓励学生互相信赖,也要鼓励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公开发表,鼓励班级解释、澄清,判断、探究成果。
     (4)体察和认识到学生个体的不同,并有所反应。
     三、做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的课程理论认为,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其它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系列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系统。语文教师在构建个体化教学资源和资料体系创造并优化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系统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问题:(1)注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2)关注班级语文教学资源;(3)关注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四、做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语文教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在语文学习生活化的过程中,一名有效的促进者应该:(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6)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学习气氛;(7)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8)要能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承担责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这一点。
     五、做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努力打造自己教育人生的辉煌。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建构新的教学理念。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将知识和生活、知识和创造力、知识和个性的生动丰富的关联,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敏锐的洞察力、灵动的语言表达、智慧和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其支撑性条件,所有这些,都靠我们教师的研究积累。
     在语文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作为研究者,要善于反思自己。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是绝好的研究对象。在行动中研究,会使我们的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用教研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促进我们教师自身的成长。上个世纪中叶,美国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教师,掀起教育教学研究的高潮,涌现了像布鲁纳、罗伯特那样的大教育家,并大大推动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