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导,激趣拓展”教学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潜力优化语文素质
实践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3期 总第4442期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3期  下一期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潜力优化语文素质
来源: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 作者:张伟 发布日期:2012-05-29 11:05:25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与感染力,通过图文、影像、色彩及音响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在教学毛泽东诗歌《长征》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延安胜利会师的情景,并用多媒体软件制作成电子地图演示了红军长征路线。当学生有了形象直观的感知后,再学习诗中的语言文字,就不会显得晦涩深奥,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景了,学生的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观察的自觉性和敏锐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观察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感知的积极性。
     《捞铁牛》一课中,为了直观展现浮力原理的过程,我运用flash软件制作了动画进行演示。先演示船里装满沙子,吃水很深,拴上铁牛的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装满沙子时船的状态。接着我又演示了从船里挖出沙子时所产生的变化。只见沙子慢慢地被挖空了,船在上浮,铁牛也被拉了上来,反复演示几次,学生便从观察中认识了“捞铁牛”的秘密,直观地理解了“浮力原理”。而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也成了他们观察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鲜花与星星》一文是一首只有短短几行的儿歌,内容单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鲜花烂漫的山野和闪烁的星空,拓展了原文内容,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星星和鲜花的画面刺激下,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表达内容也变得丰富而新颖。有些学生竟然能成段地描述,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发现,语言也变得多彩起来。教师巧用信息技术,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和思维训练的瓶颈,在学生读、看、说、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与深刻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想象的自由和深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功能,为学生增加了表象储备,丰富了想象内容,增强了想象能力。
     例如《二泉映月》一文,描写了月光下阿炳怀念逝去的师傅,激情演奏“二泉映月”所展现的美景,意境极为纯美。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播放了仿二泉映月的视频全景,间配“二泉映月”二胡曲,然后将课文内容与视频画面相互对照,对关键画面采用回放、定格等手段给予加深印象,以丰富学生头脑中与课文描绘对象亲密相关的表象储备。最后老师依靠学生的表象积累,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揣摩阿炳的心境,感受语言的韵味和气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美的感悟和体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人们依依惜别总理的场景催人泪下,为了在指导朗读中加强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细腻深刻的情感的体验,朗读时教师配上了一段曲调低旋婉转的音乐,渲染了一种悲戚伤感的氛围。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集体朗读加深了情感体验。在充满深情的朗读中,使学生产生了对总理无比怀念之情,从而读中入其境、激其思、动其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得到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