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制作课看观察能力的培养 游戏、表演,切莫“荒了自家园” 新课标下如何构建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3期 总第4442期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3期  下一期
从一节制作课看观察能力的培养
来源:溧阳市昆仑小学 作者:虞清河 发布日期:2012-05-29 11:35:59

     美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激发我们的某些感情;美是人的精神对象化,它有提升人类精神品质的功效。但“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不能正确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给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谈不上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7册第22课《鞋的联想》是一节设计制作课。它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最常见的鞋中发现美,然后借助联想的手段,进行艺术加工,创造新的美。
     发现范作的美
     教学设计:为了便于教学,组织学生来到空间较大的活动室,坐在小凳上围成一圈,学生对新的环境及座位形式感到很新奇。教师走到学生面前时,脚下发出吱吱声。学生低头一看,发现教师一脚踩一头“奶牛”,一脚踏着一只“刺猬”。(教师利用自己的鞋,设计制作的作品)
     一、观察“范作的美”是学生心理、生理状态的需要
     观察能力的培养在于将观察对象与观察者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相结合,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调整到最佳,是提高观察能力的捷径,这就需要教师出示的观察对象必须生动有趣、刺激醒目,引起美感。
     二、观察“范作的美”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
     教师利用展示“范作的美”的技巧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行观察,这样不但提供了明确的观察目标,而且这种注意就像一台信息过滤器,它让学生主动观察、获取的关于鞋的联想装饰方法等一部分信息进入意识层,将许多无用信息阻挡在意识之外。
     发现物体的美
     教学设计:教师展示用剪纸形式表现的鞋子,从鞋的正面学生能够观察出鞋子的特征,而通过投影观察,发现鞋的影子像水壶、汽车、狼。
     拉开教室后花架上的帘子,展示形态各异的鞋子,学生可以走下位置随意观察,教师对观察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一、观察物体,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
     教学《鞋的联想》时,我巧妙地设计教具,将鞋本身的特征和其它事物的特征突出表现,使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就是找出鞋中具备的其它事物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必须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
     具体观察时,学生对观察的形式是有偏好的,有的习惯于视觉,有的则更喜欢通过触摸或各种感觉的结合。如有的学生拿着鞋翻来覆去地看,他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以便于抓住不同方向的形态。这样开放性的观察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易发现不同的线索。
     三、观察物体,必须做好个别辅导
     开放式的观察并不适合于每一个学生,一方面部分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听老师话,跟老师画”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另一方面,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好,影响了学生的观察方式,一些学生喜欢老师向他们提供结构严密的教学,告诉他们如何观察。
     发现过程的美
     当学生明确了联想的对象后,带着满腔热情进行制作时,却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是因为在“大美术观”的教育下,学生对审美文化领域范围的各专业只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再加上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存在不平衡,而制作过程中的观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在设计创造时,一名学生利用鞋做了一只狗,但总觉得狗的嘴巴不够生动,正当他急得左顾右盼时,无意之中看到一名学生把鞋面与鞋底撕开作为鳄鱼的嘴巴。他茅塞顿开,采用同样的手法处理狗的嘴巴。这样一来,一条富有创意、生动可爱的狗便产生了。
     发现作品的美
     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最好不以权威,而以个人身份或者社会上普遍的审美标准进行评价或通过范作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艺术评价知识前提下,完全有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作出一定的判断,这种做法不仅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而且也可使学生通过角色变换获得自尊感的满足。
     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美,是一项铸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前提,对于我们美术工作者来说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