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由语文,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服务 构建自由语文,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服务 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服务型班集体建设初探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3期 总第4442期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3期  下一期
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来源: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广化校区) 作者:蒋新宇 发布日期:2012-05-29 11:54:18

     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为了让小学生们亲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如何让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一、活动前期,制定研究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师生共同参与
     学校根据前期调查,制定活动目标,对活动时间进行大框架的布置,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和教师适当地引导,制定活动研究方案。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以及多渠道搜集资料、重组信息的能力,懂得怎样与他人交往,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乐于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3.通过各种汇报和展示活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自我展示、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
     4.通过本次探究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活动方式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二、根据分工,展开前期调查、研究,制定适合班级的活动方案
     在活动开展的前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根据学校研究方案的分工,展开更深入的调查、了解。
对社会实践活动老师或班主任在活动实施中的指导要求:做好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时负责学生的外出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的研究活动,并积累一定的研究资料。
     对信息技术老师在活动实施中的指导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信息技术老师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资料以电子信息的形式上传校园网。课堂主要是进行技术指导与信息交流,将学生实践研究的成果以更广泛的传播形式让更多的人得以共享,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基础。
     制定活动计划,真正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宗旨,教师有所引导,学生有所研究,展现活动真正的价值。
     三、活动过程中,对活动亮点进行收集,将精彩瞬间定格
     在活动中,收集活动亮点,也是培养学生做个生活有心人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按活动计划实施活动,在活动中观察自然、搜集标本、摄影记录等,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开展文明活动的评比。
     在活动中,提倡做个“文明出行者”,不仅对活动中的亮点进行捕捉,也对学生在活动中反映的学生文明习惯进行提炼(包括学生的用餐、乘车习惯等)。
     四、活动后期,对活动进行体验感悟,发现活动中的闪光点
     社会实践活动回来后,学生完成相应作业,把活动资料编辑成册,作为成果展示(活动照片、景点照片、景点资料、学生日记或作文、家长评价等)。
     学生们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表现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低年级段主要是通过电脑绘画;中年级段通过用WORD编写日记;高年级段的同学可以通过做PPT演示文稿,把文章与图片相结合,产生互动。
     五、认真总结,进行实践成果展示,全校交流
     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选择本班活动的亮点,将学生作品在校园网上进行展示,各年级段再根据各班活动情况,写成活动报道,上传校园网,学校再根据全校活动情况,将报道上传区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家长、学校、社会间的互动。
     社会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研究的广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实践活动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面对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