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由语文,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服务 构建自由语文,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服务 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服务型班集体建设初探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3期 总第4442期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3期  下一期
构建自由语文,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服务
来源: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作者:周雨明 发布日期:2012-05-29 13:28:24

     溧阳市外国语学校语文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前所未有地拥有了课程改革与实施的自主权,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语文课程,从学校和学生实际中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以及对于语文课程的校本特色的形成和教师的自我成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那么到底如何校本化实施语文课程呢?下面结合学校的实际谈谈具体的实践探索。
     一、优化语文课程结构,灵活设置语文课程
     我们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文化的积淀,离不开学生丰富的阅读和生活体验。为此语文课程的设置我们力求优化结构,灵活安排,做到三个结合:
     1.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我们在不减少国家规定的语文课时的前提下,各年级都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在课内指导,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2.长短课时相结合。我们在课时的安排上实行长短课时制,在严格遵守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规定的前提下,在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设置了30分钟的短课,其中每周有一节用于学生的自由阅读,学生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真正的自由阅读时间。
     3.语文学科课程和其它课程相结合。我们把学校课程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其它课程的学习中也包含着丰富的语文因素,我们倡导学科阅读,除了语文外,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都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1.广泛补充,丰富内容。我们在充分运用好课本教材的同时,又为学生补充了“新”的阅读内容。一是使用与苏教版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二是学校图书室、教室图书角和学校自由书吧的图书。三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的阅读材料。
     2.有机整合,提高效率。所谓“整合教材”就是依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材内容内在的联系,对教材进行重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运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三、树立服务思想,构建自由语文课堂
     1.我们还尝试突破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打破班级壁垒,实行走班制,进行更加自由开放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和空间。
     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3.我们还注重语文学科专用教室的建设,积极营造富有语文学科特色和儿童情趣的教学环境。每个班级建立图书角,在墙壁上设立学生语文作品专栏,在黑板上展示每天一句名言,每周一首古诗等。
     四、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实行个性化的语文评价
     1.首先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建立并完善校本化的科学、明确具体的语文学科质量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语文学业质量评价办法。我们不再局限于关注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书面考试这种单一的形式,我们还增加了朗读、演讲、讲故事、写字、听力等语文项目的考查。
     2.语文质量评价只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是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我们尝试实行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自主申报制和免考制,每学期都有一百多名学生获得免考资格。设计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申报适合自己的语文评价项目。学期结束时每个班级都进行个人才艺、作品汇报,学校教师所要做的只是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细致而周到的服务。
     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本质上是一种课程的创生。我们只有积极倡导自由精神,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