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多元评价的思考 “实用”还是“适用”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育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7期 总第3873期 2010年02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7期  下一期
关于实施多元评价的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泗阳县众兴镇中心小学 时正宇 发布日期:2010-02-20 09:43:13
在《让兔子奔跑》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猫头鹰是教育的智者,它认为小兔子是为奔跑而生。而小兔子的父母为了弥补小兔子的弱势而强制小兔子学习游泳,尽管出发点是好的,却由于天赋的原因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两种不同的思想给兔子带去的是不同的人生。这个故事也鲜明地反映了当前教育对于人才观的评价还存在很多误区。众所周知,评价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把新课程倡导的多元评价和发展式评价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切实发挥评价对于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应该成为每一名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仅就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多元评价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 正确审视“评价”本身,形成多元评价的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明确告诉我们,人存在多元智能,这些智能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有强有弱,就像故事中的小兔子一样,奔跑是它的优势智能,而游泳却是它的弱势智能。如果以奔跑为评价标准,那么小兔子绝对是优秀的;如果以游泳为评价标准,那么小兔子就成为了“差生”。传统的人才评价观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唯分数至上、遵循唯一标准”的片面单一的评价,就是只把会游泳的“鱼”当做人才,不会游泳的“兔子”则不是人才。另一个极端是追求全面优秀的理想化评价,就是要求兔子不但成为奔跑冠军,而且还要成为游泳冠军。这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对“全面发展”的错误理解。孰不知“全面发展”并非全面优秀,并非齐头并进,平均用劲,同速前进,整齐划一。全面发展应该是创设一种扬优避劣、扬长避短的发展氛围,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特长,最大限度的控制短处的深化,最终培养出各类社会人才。而当今多元的社会分工决定着多元的人才需求,这也决定着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评价必然是多元化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习和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特长,使后天的素质向有利于自身先天素质的方向发展。在教育实践中确立多元评价的意识,探索和尝试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二、 全面理解和深入实践多元化的评价观
 
评价的多元化是一个容易说到而难以一下子付诸实践的东西,需要教育工作者准确理解和不断尝试。笔者认为,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 评价目标多元化,弘扬学生个性。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的智力各有特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多用几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此外,我们在评价实践中还应把学生知识水平、学习兴趣、情感和态度、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等列入评价目标中,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自我发展。
传统的评价主体多为教师的单一模式,难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忽视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不仅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而且影响了评价主体反思提升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与利用。
如能将教师、家长、同学、学生自己四者都做为评价主体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客观、全面、公正地衡量学生学习的各个要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评价方式多元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在评价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测评方式,将动口、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我们在评价实践中要突出过程性评价。增强人文精神,要把平等和发展放在首位。多提出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通过实践,我们感悟到: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个教育的智者和善者,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昂起头来“走路”。 通过实践,我们感悟到: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个教育的智者和善者,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昂起头来“走路”。 多元评价为每一个学生找回了自信,使每一个学生享有了成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