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多元评价的思考 “实用”还是“适用”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育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7期 总第3873期 2010年02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7期  下一期
“实用”还是“适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陈 刚 发布日期:2010-02-20 09:43:44
——由小学体育“扁担、南瓜进课堂”想到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也日益更新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伴随着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老师开始关注体育教学“生活化”的问题,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源泉,将体育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弊端。
应该说,让体育教学回归生活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但是由于人们对体育教学“生活化”理解的片面,导致了许多生搬硬套和流于形式的误区,在教学内容方面出现了非体育性器材的大量涌入,如魔术、交通工具、劳动工具等;在体育教具和器材方面出现了生活物品甚至蔬菜和水果进入体育课堂的现象,诸如:扁担、扫把、麻袋、南瓜、白菜等等,这些不恰当的开发使得我们的体育课的性质和教学性质发生蜕变,也使体育教学设计出现了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过于追求功利,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错误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本意偏离等等,在“扁担南瓜进课堂”现象的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那就是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出发点何在?持肯定意见的学者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恰恰反映了教学的实用性,因为一方面解决了体育教学设施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课堂的学习还对学生现实的劳动生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乍听似乎理由充足,但追根究底要问的是教学生活化的设计,是要“实用”,还是要“适用”?
所谓实用就是有使用价值的即可,而适用除了使用之外,还要讲求个适合,适合的则有效,反之则无效,体育教学生活化设计不仅要实用,更要适用。
一、 要适合体育学科性质
体育教学设计无论内容再怎样热闹,气氛再热烈,如果脱离了最基本的体育学科性质,那么这种教学也便毫无意义了,像扁担、南瓜、魔术、竞技等等进入体育课堂而引发的诸多争议,如果引入的生活化素材不是为体育教学服务的,所反映的课程要素脱离了体育运动文化的内核,那么这样的课堂应该叫体育课呢还是劳动课?范畴出现了错乱。
 
二、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合对学生发展的促进
 
体育教学生活化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超越了学生的年龄范畴的,学生无法理解,而低于学生年龄的学生会因其幼稚而不予理睬,同样会产生负面效果。但是现在看看我们许多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教师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过于迎合学生的口味,既没有考虑体育教学设计对学生发展的引导,也没有对所选择的生活素材进行改造和加工,从而使体育教学陷于庸俗化。
三、 要适合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教学无论进行怎样的设计,都要围绕体育课程目标,有效的体育教学首先就是课程目标的达成。所以,体育教学生活化设计也应与体育课程目标相一致,即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的发展。脱离于体育课程目标的设计,就使体育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秩序和教育价值,体育教学也便成为无效的教学。
四、 要适合学生的体育学习
也就是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相联系,以利用经验、感受或知识、技能的迁移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选择与加工,应适合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我国近年的课程改革在借鉴国外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对以前的经验给予了扬弃,但常常忽视了理论存在的背景以及实践效果,要么盲目,要么走向新的极端。因此,在推进体育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也要结合我国的体育教学实际,理性地对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