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射阳县黄沙港小学 倪晓娣 发布日期:2010-02-21 09:00:24 |
一、 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这是否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加以衡量。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而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就无异于本末倒置。 二、 重媒体使用,轻优化组合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丰富情感体验。所以其展示的图形图像不能代替主体的想像,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总之,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诚然,多媒体所具有的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但绝不能忽略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像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像力、联想力的发展是一种限制。
三、 重网络资源,轻其他教学资源
作为提供学习资源的媒体来说,网络不是惟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界定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布告栏、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对于资源的调用不应只局限于网络资源的查询,不能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惟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