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创设快乐氛围体验成功学习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盐城市亭湖小学 沈宏梅 发布日期:2010-02-21 09:00:54 |
享受快乐人生是人类心理的普遍特点,事实表明人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认知活动更为高效。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创设快乐课堂让学生学得愉快已成为大家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快乐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因此,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掌握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这种简单的学习方式虽然不是非常科学,但在倡导新课程新理念的今天,仍然提倡多读书多感悟,并且读书要读出自身的独特感悟和语感。要通过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乃至“布乎四体”,多方面感知,所得课文中的表象才更为深刻。
二、 让学生在创境中体验快乐
学习是受一种或多种感官刺激的思维活动,可以通过听觉的语言、音乐,视觉的文字、图画等方式实现对文本的感悟解读,通过不同感官的刺激感悟,达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目的。图片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知,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音乐可以催发情感,给学生情感上的熏陶,让抽象而优美的文字借助图片、音乐等多种途径的感染下,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字修养、心灵修养和道德修养。
在学习苏教版第五册《西湖》的第四段前,教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过渡语言——“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前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有如诗、如画,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皎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伴之以柔美的古典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风景绝胜的西子湖畔,领略西湖别样的风貌与情致,学生虽没有现实置身西湖之上,但却早已沉醉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忘返。在这样的情境中,每个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也是深刻的快乐的。
三、 让学生在再现中享受快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进行了大幅度的革新,单元的编排讲究了系统性和整合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利于整体感悟。如苏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是以寓言故事为类别的,在教学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这些课文时,可使用“情景再现”法对文本进行解读,让故事中的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仿若身临其境或亲身经历,让学生的感悟更独特更深刻。 “情景再现”以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为达到表演的效果,学生首先要熟悉人物对话,其次更要体会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才能恰如其分的展现出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色彩等角色特征,表演的过程就是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在表演中纠正问题即矫正学生感悟的偏颇,优化表演效果就是优化学习效果。表演与游戏一样,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四、 让学生在分析中顿悟快乐
文本,只是一个教与学的媒介,一个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的载体,通过解读文本的过程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题眼”或者“文眼”,进行切入教学,以点带面学习课文。由切入点着手对文本进行串联式或并联式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步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技能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苏教版第四册《木兰从军》的教学时,教师抓住“文眼——花木兰为什么从军?”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学习课文,“为国——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为家——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下定决心要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这一行为,在要求女子崇尚“三从四德”的古代中国是不被接受的,那么“花木兰又是如何说服家人的呢?”再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交流花木兰如何说服家人。像这样通过抓住文章的“文眼”,一个个问题紧密相连,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同时,也由浅入深地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实现了对文本不同层次的解读,学生更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体验。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