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思维参与 发展空间观念 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的策略 执教《理想的风筝》有感
教学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7期 总第3873期 2010年02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7期  下一期
执教《理想的风筝》有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泰州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 陈爱琴 发布日期:2010-02-21 09:19:58

 

好的文本解读经历“文字”、“文学”到“文化”的上升过程,好的语文课堂充满“情境的感动”、“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力量”的组合乐章,好的语文教学追求温度、广度和深度的激烈撞击。本着这样的理念,笔者执教了《理想的风筝》一课,收获良多。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赞美老师的深沉而朴素的文章,描写了一位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热爱与追求的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既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共鸣。课文篇幅较长,考虑到本文抓住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写作特点,教学时,笔者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紧紧扣住一个点,即中心句“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抓住一条线“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成为文本的知音。
课上,在学习写板书这一细节时,笔者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了三次刘老师写板书的情境,让学生借用诵读来体会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感受每次的跳跃旋转是怎样的扣人心弦,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同身受地理解课文。在体会学生听刘老师说丢腿的乐观开朗时,笔者还引领学生抓住关键句体味文本的情感,填补文章的空白,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更深地认识这位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老师形象。如体会“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填空:“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此时学生们的心情是复杂多样、难以言表的。另外,细腻感人的细节描写是解读“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的抓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跳跃旋转写板书”、“故意放飞线拐追赶”等细节,让学生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读出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学生对刘老师有了整体认识后,提出:“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感情积聚到此时,学生们的回答非常深刻。“不仅是风筝,更是老师的理想。”“刘老师对学生们的期待,希望他的学生能像风筝一样越飞越高。”“还有刘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 通过品析语言文字,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师生沉浸在文字浸润的情意中,被刘老师的魅力深深感染,实现了又一次的精神成长和素养提升。
写到这儿,一种想法油然而生:课堂是风筝,承载着笔者专业成长的理想;学生更是风筝,寄托着笔者教书育人的志向,在课堂和学生两个载体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相信笔者也会成为刘老师那样的优秀教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