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赣榆县青口镇第三中心小学 陈海涛 发布日期:2010-02-21 09:28:23 |
走过教育生涯十几载,我一直在追寻着心中理想的教育,理想的课堂,渴望成为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的教育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课程深入推进的今天,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
一、有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导者、指导者,在课堂上处于居高临下的领导、权威地位,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是一个盛受知识的容器,对老师敬而生畏,他们既不敢参与课堂教学,也不愿参与课堂教学。然而今天,理想的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改变自己的课堂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想知道什么?”、“想怎么学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创设这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 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是有限的,而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作用是无限的。因此,理想的课堂,授课的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他们可以通过课本、课堂、图书、活动、生活等获取,更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使他们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这对孩子的一生将是受用无穷的。
三、 有充满问题的课堂
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一节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称其为好课。理想的课堂,应该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诱发孩子提问,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充满好奇离开课堂。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心都很旺盛,所以我们应该把上课环境作为巧妙诱发孩子提问的场所。孩子肯定会提问,有了问题,才能感到学习的必要性。所以,我觉得,在小学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应该是只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应该借助课堂教学这个平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具备对知识需求“可持续性发展”的兴趣和能力。
四、 有爱心永恒的教师
身为教师,首先须有高尚的师德,而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正所谓“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课堂上,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减少“急躁”,避免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他们,教学才会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老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的温暖,能给他们带来自信与快乐,成为他们学习上进的动力,甚至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生活态度。一代宗师金铁林甘愿寂寞,无怨无悔,退到幕后,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一心装着孩子的冰心;教育楷模于漪……他们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献给教育,甘为人梯,展现了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感人事例也不胜枚举。
同时,作为教师的自己,也应在这“一花”中,修炼自己的“一世界”,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发展自己。理想的课堂里,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受到关注和鼓励,每个教师的才能都得到发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项需要丰富知识和充沛激情的工作,只有教师自己的内心能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才能打造更理想的课堂,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自我心理健康的调节,对读书、知识、能力的不断拓展、提升,是塑造理想课堂最关键的部分。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