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挖掘学生资源 构建活力课堂 浅谈如何利用儿童生活经验教数学
教育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7期 总第3873期 2010年02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7期  下一期
用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潘翔云 任加顺 发布日期:2010-02-21 09:33:02
经常参与听课、研课的缘故,对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追问较为关注。发现师生间问答多点到为止,很少追问,特别是公开课上。究其原因:怕“节外生枝”而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完成。其实,有效的追问能引导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追问,引导反思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的追问,能引导学生反思探究。
例如在学习了商不变规律后,有道题目:3200÷150,按商不变规律,学生简化成320÷15,商21余数是5还是50?进行了探究,发现余数5在竖式的十位上,应该是5个十即50,发现商不变,余数变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就进行了有效的追问:“是否在所有除法中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呢?”以此促进学生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探究与反思。
二、 追问,引导思维判断
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学生容易混淆。适时地追问,有利于思维判断。
二年级《认识角》中,比较角的大小时,一位年轻教师在课件上出示了一把折扇,动态地逐渐打开。然后,选取了刚打开时和完全打开时的两个扇面图,问学生哪个角大,学生回答:完全打开时的角大,师追问:为什么?生答:叠起来没展开扇面大。从这里不难看出:该生是利用扇面面积的大小对角的大小进行判断,属思维错误结果正确的情况。这位能干的教师穷追不舍:“角是由什么组成的?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相关……。”使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相关,与扇面面积的大小没有关系,这就是一例效果很好的思维辨析。此外在对概念的辨析上也应该灵活利用追问使学生越辨越明。
三、 追问,促进理解加深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知识的由来,公式的推导,概念的获得,要由学生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其由来,所以在这些重要处教师要有意追问,引领着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小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获得,都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生长点上推导出来的,即找准新旧知识间的知识生长点,进行迁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同时通过不断追问,加深理解。如:圆面积公式推导后,可以再次追问: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为什么?宽呢?面积呢?所以求圆面积怎样求?通过推理加深对推导过程的理解。除推理理解之外,对比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四、 追问,促进思维发展
发展学生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问题,注重追问,能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一年级进位加法有道题是8+7=?学生很快得出答案15,问其算理,都是用了“凑十法”,但这位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断追问:你们真能干!还有其他方法吗?结果追问出了很多别的方法。这一追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算法多样化。除了发散思维之外,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维也相当重要,可以为学生在中学的后续学习打下伏笔。
此外,创新思维同样值得我们重视。笔者曾观摩了特级教师钟麟生《平均分》一课,里面有个环节使人终身难忘。师: 10粒糖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粒?学生几乎都是平均分成了5份或2份,每份是2粒或5粒。当老师准备导入下一个环节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能分成3份!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分法是不对的。听课教师也觉突兀。钟麟生并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追问分法。这位学生答:每份3粒多一些。教师看到了这是以后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重要生长点,进行了鼓励性的评价:你们真不简单!不但能把10粒糖平均分成了2份和5份,而且也创造出平均分成3份,至于是3颗多多少?我们以后再去探究。这一追问,问出了一个创新思维。
当然,追问,也不能滥用,而是有目的地问,问得有价值;同时,思维的发展与其他因素关联的比较多,也要注意其他因素的积极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