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挖掘学生资源 构建活力课堂 浅谈如何利用儿童生活经验教数学
教育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7期 总第3873期 2010年02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7期  下一期
挖掘学生资源 构建活力课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丹阳市窦庄中心小学 潘伟政 发布日期:2010-02-21 09:33:31
纵观当今课改,在新理念的指示引下的阅读教学应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课堂。而传统的“教师泛讲,学生滥练,死记、硬背书本”的呆滞课堂还是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一教学弊端,构建活力课堂?这一问题常常引起我的深思。
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有利于促进课堂的互动与生成,从而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 巧引学生的生活经验
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耶夫说“充分挖掘人的亲身经验进行交流是发展的源泉。” 而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掌握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信息资源。教学过程又是个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倘若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这一资源,进行互动,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教学《第一场雪》一文中,当谈到“雪”时,我充分发挥曾亲身体验过雪的同学的作用,让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性经验。生1:我老家在北方,经常下雪,下小雪时像雾白茫茫的,到了地上容易融化;下大雪就有意思,可以堆雪人,掷雪球……生2:书上的雪花总画得很漂亮,其实雪是一小颗一小颗或一团一团的,没有那么漂亮。……同学将自己的经验讲得有声有色,全班同学受益匪浅。
二、 妙用学生的“节外生枝”
1. 用心倾听疑难
课堂的教学活力应是来源于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教师的互动中。阅读教学应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中学生不断地质疑问难,采用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实现互动过程。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我们要用心倾听,充分关注,并学会留心学生的问题这一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进行活力互动。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一学生的问题出其不意:“李大钊的儿子是干什么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花,同学们议论纷纷。此时,我没有敷衍了事,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强行的施教,而是以这个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与文本展开更加深入的互动。让学生对李大钊儿子是怎样的人的猜测中,加深对李大钊伟大形象的感悟。
2. 留心关注错误
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从“错”走向“对”。错误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处理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才能构成活力课堂。 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是指夫人和儿子的意思,朗读时不应读为轻声,而学生却习惯性地读为轻声。纠正之后我便抛出问题:“平时‘妻子’的‘子’读轻声而这里为什么不呢?”引导学生了解诗句中“妻子”的意思。这个环节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出错这一资源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碰撞交流。
3. 会心赞赏“火花”
在教学中用好学生创造性“火花”,鼓励学生的再创造,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学习十二册的《积累·运用四》中的对联时,学生兴致高涨,想来个对联创作。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注意对联的特点进行创作。在交流汇报中,学生的即兴作品出炉了:
“好山好水好景,佳词佳句佳篇”
“神机妙算诸葛亮,乐于助人活雷锋”
“胸有成竹事事成,万事如意天天乐”……
虽然不是很严密,但可给我带来了“惊喜”,原来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忽略的,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善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当今社会学生见多识广,各方面的能力也日趋非凡。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资源来活动课堂,让学生各有所用。如学习剧本《奴隶英雄》时,朗读好的同学以分角色朗读;表演能力强的演起剧本;写作棒的给剧本续编;能说会道的同学将之改编成故事来讲述……同学用各自兴趣的形成来感知剧本,课堂生机盎然。这一环节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悟,何乐而不为呢?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资源,才能避免“滥讲”、“强加”、“单向”的学习课堂;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资源,才能展示富有活动、充满个性的民主堂课;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资源,才能构成以人为本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我们将学生这一资源充分发挥,来以石击石迸射火花,以情生情心潮交流,以心灵打动心灵,以生命来点燃生命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