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作文教学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作文教学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绽放课堂魅力 浅谈网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8期 总第4518期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8期  下一期
浅谈网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作者:潘克 发布日期:2012-10-30 11:15:12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良好的交互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等优点,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为学生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网络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利用网络,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传统的化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有更大的空间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通过上网查询、模拟实验、交流研讨等手段解决问题。这样,教师教学方式必然由讲授变为辅助,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使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成为现实。
     如在《有机合成材料》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并分小组做出幻灯片进行交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有机合成材料简介、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应用;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减少这类污染的建议等。幻灯片中包含了图片、文字介绍,有的内容还链接到相关网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网络,整合教学资源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增大了教学容量。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网站,提供了教案、图片、声音、视频、课件,还有习题与试卷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使用这些资源,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使化学课堂变得生动高效。但网络资源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信息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在使用时必须要加以选择,对于学生,更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将教学中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主题网站,为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知识提供帮助。利用主题网站,不但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的环境,也为拓展和延伸知识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了许多化学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学会了对信息处理的方法,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对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学生对空气污染会对人类造成何种影响没有感性的认识,而通过网络资源整合,可以让学生从图文并茂地讲解中认识、了解污染的空气对人类造成多大的影响,从而在获取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自行上网查询的问题,让学生查找补充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合作学习,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三、利用网络,拓展交流反馈方式
     没有有效的教学反馈,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在传统化学课堂上,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及时接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无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状况。网络教学能为教师和每个学生连接起沟通信息的渠道,就好像每个学生都有一位指导教师,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诊断和评价。“在线辅导”和“在线测试”就是具体的应用。
     我们学校“e教e学”研究课题就是利用网络平台,学生与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教师也可进行一对多授课、辅导,可播放课件,同时语音、手写,具有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课题实施后,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去年暑假,有一学生远在青海还接受了教师的远程化学辅导,这样的互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是传统教学不可想象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QQ聊天工具、博客、BBS等形式进行互动,极大拓展了交流方式。
     运用网络,优化了化学教学过程,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的“信息库”,把课堂学习延伸到社会,实现学习的连续性、深入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素质教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